一、绿色基础设施
(一)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 GI)
绿色基础设施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美国,强调自然环境在土地使用中的决定作用,尤其是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种网络对生命的支撑作用,强调相互的联系性以便取得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概念与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基本一致。1999年8月,美国保护基金会和农业部林务局(The Conservation Fund and the USDA Forest Service)首次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的定义:“绿色基础设施是国家自然生命保障系统,是一个由下述各部分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络,这些要素有水系(Waterways)、湿地、林地、野生生物的栖息地以及其他自然区;绿色通道(Greemways)、公园以及其他自然环境保护区;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他支持本土物种生存的空间。它们共同维护自然生态进程,长期保持洁净的空气和水资源,并有助于社区和人群提高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
绿色基础设施是“灰色基础设施”概念的拓展,作为一种生命支撑系统,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具有生态作用,对自然有益,对人也有益。
(二)绿色基础设施的组成
绿色基础设施是一个主要由自然景观要素组成的系统,其系统组成主要有中心(Hub,Core)和连接(Corridor,link)两部分。其中,中心承担多种自然过程的作用,是野生生物的来源和目的地。中心可以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农场、森林、牧场、城市公园、公共空间、城市林地、采矿场、垃圾填埋场等。连接是中心之间关联的纽带,提供生态过程的流动或生物迁徙的作用,星线形形态,使绿色基础设施具有网络的功能。可以作为连接的有:
(1)地景联系:即自然保护区与城市公园之间的较大尺度的连接,起到自然生态系统通道的作用,为本土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和繁衍之地,同时又可以为大众提供休闲娱乐空间。
(2)自然保护廊道(Conservation Coridors);如河流,它是野生生物生态库道,同时又适宜大众用于休息娱乐。
(3)绿色通道(Greenways):线形的可供人和自行车通行的绿地空间。
(4)城市绿带(Greenbelts):在城市的周边或近邻地带,特意保留的较大面积未被开发的荒野或是农业用地,具有线形特征,既用于防止城市蔓延,同时又保护野生环境和城市农业。
(5)生态链(Ecohelt):在城市社区和农田间的绿化缓冲区或廊道口,具有生态和社区休闲功能,为城市和农村居民共同享用。
二、绿道
(一)绿道(Greenway)
19世纪中期,奥姆斯特德等人在美国波士顿地区规划了一条呈带状分布的城市公园系统,即通过连续不断的绿色空间——公园道(Parkway)将各城市公园之间以及公园与查尔斯河之间联系起来,这就是著名的“翡翠项圈”规划(图11-2),由此产生了西方国家所公认的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
绿道(Greenway)是将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包括自行车线路、野生动物廊道、滨水恢复区或者从城市中延伸出来的沿着溪流或港湾的林荫小径等。这些绿道使得景观从破碎化走向整体化,为人类的游憩活动和动物繁衍、迁徙提供了空间,并且具有遮阳降温、风道、防治污染等重要生态功能以及极佳的城市美化效果。
国际上诸多学者都曾提出过绿道的分类,如早期福曼·戈德龙(Forman Godron)依据绿道的形态将其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三类。其中、利特尔(Limle)在《美国的绿道》一书中的论述较为经典,认为绿道依据其形成条件、功能可分为五类:a)城市河流型绿道;b)游憩型绿道(休闲绿道);c)自然生态型绿道;d)风景名胜型绿道;e)综合网络型绿道。法布土(Fabos)则按功能将绿道分为生态型绿道、游憩型绿道、遗产型绿道三类。表11-2对国外绿道的分类思想进行了简单归纳。国内方面也有相关的理论,如俞孔坚教授认为,按照绿道的形式与功能,中国存在着三种类型的绿道:沿着河道或水域边界分布的滨河绿道;公园道路绿道或具有交通功能的道路绿道;沿田园边界分布的田园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