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中,入场凭证如同现代的准考证,如清代的“浮票”和“座号便览”。考生们需凭这些凭证找到自己的考位,考棚中的每个座位都有独特的“考号”。曹先生收藏的古代“准考证”上详细记载了考生的姓名、座位顺序以及卷封字号,中央盖有满汉双文的考点印章。有趣的是,它还包含了考生的体貌特征,显示了当时对考生身份的严谨审核。
清代科举的卷票,即《院试卷结票》,是参加秀才考试的必要文件。考生需要在考试前亲自领取,入场时需出示,无票则不允许入场。这种考凭制度在乡试时,地方官府会预先登记考生信息,如《年貌册》,确保每名考生都有两名保人担保。比如同治九年的一张乡试准考证,详细记录了考试规则和考生信息,强调了没有准考证的考生将被拒之门外。
科举考试中的准考证不仅是身份证明,还反映了当时考务管理的严谨。比如清代学子在进士考试中,需要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每级都有定制的准考证。这些准考证不仅关乎考试资格,还关系到考生的品行和出身,如唐代对工商业者及役吏的限制,明清对出身不清白者的规定等。
古代报考程序相对繁琐,考生需携带身份证明材料,如籍贯、姓名、年龄等,且需在原籍报考,同时需要结保人担保。在没有照相技术的时代,准考证上的相貌特征描述成为重要验证手段,但这也曾引发过如胡希吕视学的“微须”争议,最终因无法解释历史典故而被纠正。
扩展资料
准考证就是主考部门发给符合条件的考生的允许考试凭证,1、考生可持此证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参加规定考试。2、准考证一般印有考生姓名,照片,考生号,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等。如:高考准考证,会考准考证,公务员准考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