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助教答疑的内容里面,有个同学提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问题:
同学因为大学时期有过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有严重的后遗症,影响了后来学习某些学科的焦虑,进而拖延。这个情况这面临巨大的学业和考试压力之下,变得更加严重。
面对这种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困扰,因为过去的某段经历影响了当下的自己。尽管事情已经过去,但是回忆依然挥之不去,带来的负面情绪和影响一直深深的进入了血液,让自己觉得无法摆脱过去的噩梦。
我想除了鸡汤式的语言安慰之外,我们可以科学而合理的分析这个问题,以及最终解决问题。
曾经学习过一个分析情绪的模型,abc模型,如下图:
我们在分析自己的状态的时候,可以根据这个模型来操作。
对于上面的那位同学,诱发的事件是当下面临的考试和学业压力,还有学习的某个科目勾起的过去的回忆。
信念里面的则是他人对诱发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身边的老师或者同学对自己的功课不看好不满意等等,直接引发了自己的焦虑情绪,产生了拖延行为。
所以关键在于信念,几种常见的不合理信念让自己深陷负面情绪不可自拔。
1 恐怖化结果
2 揣测别人心思
3 夸大情绪体验
4 习惯性贴标签
具体是哪一种,则需要自己客观冷静的去想一想了。
当我们知道不合理之后,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所谓知道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就是这个逻辑。
所以真的要解决问题,需要刻意的改变,一一破解。
针对b: 多种错误信念的认知调节:
1)恐怖化结果:通过攻击必然关系,举出反面例子,证明这个结论不正确
一次糟糕的开车体验被扣分罚款,然后觉得自己开不好车子。那问问周边的人,是不是所有老司机都没有过类似的体验呢?
2)揣测别人心思:通过事实验证,询问对方
你如果感受到别人生气或者对你有敌意,不妨直接问问对方。
3)夸大情绪体验:提高自省意识
你如果形容当下的某个负面的情绪是98分,那你想想有比当下更严重的事情吗?比如丢了一部手机和一次车祸受伤相比,是不是对丢了手机的情绪打98分夸大了自己的情绪体验。
4)在多次经历之后,更加全面的看问题。
某一次的沟通或者接触,就对某个人贴了标签,或者认定对方是不合适交流的人,不妨多和对方多几次接触,就会发现对方其实有更多的优点啦。
针对情绪c的调整
1)找人倾诉和沟通,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会让自己的心理负担轻松很多,这是常见的方法。
2)体育锻炼。不管是瑜伽还是跑步,任何的运动方式都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大量血清素,帮助我们放松心情。
另外也可以尝试关注呼吸、刻意微笑、放松肌肉。
针对A:回避诱发事件
1 转换你所处的环境:避免处于诱发事件的环境里,防止过往的记忆影响当下的状态。
2 转换你的注意力:不执着于某个问题,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面,或许就能有新的想法出现解决当下的问题。
3 想其他解决方案,代替诱发事件。
比如你如果线下跟客户沟通很紧张,那可以换成线上的电话或者即时沟通工具。
不管是哪种原因,都需要我们积极面对当下的困境和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