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正名”和《荀子》中的“约定俗成”,揭示了语言的深层含义。从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到刘熙的《释名》,早期的语言文字学著作如群星闪耀。然而,语言文字研究最快速的发展时期,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
《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一书总结了这一时期的发展脉络及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教育,扫盲和提高群众语文水平的需求直接促进了语言文字研究。195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请大家注意文法》,吕叔湘等人的《语法修辞讲话》和《语法讲话》相继在报刊上推出,学术期刊也展开了多场语法讨论,形成了浓厚的语法学氛围。
三大文字改革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推动了语言学多个领域的研究。修订后的《汉语方言调查字表》成为至今的标准方案,普通话和拼音的推广促进了语音研究,确立的词汇规范催生了《现代汉语词典》的诞生,带动了汉语词汇学的发展。简化汉字促成了现代汉字学的诞生,王力的《汉语史稿》标志着历史语言学观念的发展,音韵学也从“绝学”转变为现代学科。
改革开放后,健康、全面均衡的学术生态推动了语言文字学术的发展。高考制度的恢复为语言学提供了人才保障,期刊数量从两三种增长到约20种核心期刊。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各分支学科纷纷成立学会,学人恢复了自主的学术生活。理论方法的引进使功能-认知语言学、语法化学说、语言类型学成为显学,形式语言学得到深入研究,历史语言学、地理语言学使汉语史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多维性。
信息技术催生了计算语言学的发展,反哺语言学本体,促进了统计方法和大数据语料库的建设。1985年国家语委成立后,中国语文政策更加追求和谐合理的语言文字生活,重视语言规划、语言战略、语言资源等领域。2000年通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加强了语言文字管理。进入21世纪,语言文字学与国际前沿同步推进,语法化、语言接触、地理语言学、构式语法、语义地图模型等都有优秀成果涌现,普通语言学意识大幅提升。
语言学界探求语言规则背后的心理机制,重视儿童语言获得规律,心理学界关注语言文字产出和理解机制,重视儿童语文能力的发展过程,共同提升了心理语言学的地位。脑神经科学引入新技术,语言文字的认知心理机制得以还原为生理机制,参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建设。语言文字研究日益倚重语料库的优势,基因技术和大数据语料探求久远的语言谱系关系。
近年来,“语言库藏类型学”、“高级版本的意合语法”、“新描写主义”等理论探索已引起国际关注,有望成为中国学者对普通语言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