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梳理了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过程,将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以环境适应为核心的分析范式和多种范式并存的阶段。提出了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总体框架,并探讨了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理论研究的基本趋势。
关键词:战略管理;演进;展望;企业内部;企业环境
一、企业战略管理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
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的企业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关税壁垒的打破,以及大企业采取多元化经营策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战略规划学派兴起。战略规划理论认为战略是要让企业的条件与机会相适应,制定战略的步骤包括资料收集与分析、战略制定、评估、选择和实施。
二、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企业面临经济环境变化,科技竞争加剧,企业兼并增多,全球竞争加剧。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动摇了战略规划的可预测性。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包括波特的产业组织理论,成为主导。同时,战略理论开始考虑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和网络优势理论。
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敏感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的适应性观点,以及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
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多种范式并存阶段
进入90年代后,科技快速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多样化,产品设计周期缩短,企业需要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包括资源论、钻石模型、平衡计分卡、竞合论、超强竞争论等战略理论,形成了多种范式并存的局面。
资源论认为企业具有不同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这些资源可转变成独特的能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钻石模型是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综合分析,分析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与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这四大要素。平衡计分卡是基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战略理论,提出了顾客满意度、内部程序及组织的学习和能力提高三套绩效测评指标。
从企业社会关系维度考虑企业战略的理论主要有博弈论和超强竞争理论。博弈论强调对竞争对手的行动的研究,超强竞争理论认为企业无法建立不败的竞争优势,应不断创造新的暂时的优势。
总结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反映了在不同时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不同需求。从早期的综合分析范式到环境适应范式,再到多种范式并存的阶段,理论的发展始终围绕着如何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以实现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企业需要更加综合地考虑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因素,以制定有效的战略,提高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