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的作品风格明朗,情感真挚,充满着对生活的乐观的眷恋与热爱,人们常赞为“永恒的阳光”,但悲惨的境遇也在一些作品投下悲苦忧郁的阴影。这首曲子既是如此。他在晚年(32岁)用六个星期创作了最后三部交响曲,堪称全部交响曲的三部杰作,其中包括这首。当时妻子患病没钱买药,饥饿的孩子没有面包,天才作曲家正处在困窘悲愤的境遇中,但是本曲并不是生活的直接反映,而是他一生中所有悲惨遭遇和挫折的集中体现。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一般是奏鸣曲式,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分为主部和副部,展开部是主部和副部主题的发展和升华,是乐曲最精彩的部分,再现部是呈示部的再现,主部主题基本是一样的而副部主题则在调式上有变化,有的乐曲有前奏和尾声。
交响曲一开头,就涌出一个激动焦虑的主题。它用愁苦压抑的音调,三次叩击生活的大门,然后痛切地向上抬头,又不安地轻轻敲击下去。当音乐转为舒缓连绵时,一段沉浸于忧郁色彩中的旋律,倾吐了作曲家更深的伤感。
向副部主题过渡中,音乐显示出冲出痛苦的气势,却被网一样的中提琴和大提琴部紧紧缠绕,很快就被一个小节的休止打断。在小提琴的轻微叹息中,双簧管奏出安谧的副部主题。那精细雕琢的音符显示了莫扎特乐观开朗的天性。
但是副部这点明快气息也没有持续下去,一声不和谐的音响,主部主题愈发紧张,它痛苦急促地到处撞击,不肯稳定与安宁。
发展部由有些变形的主部主题开始,演变成管乐与弦乐的对抗,主题在一个部分出现,另一部分就激动着急躁快速向上冲的动机,这两个动机交替出现,对抗交织着,迸发出动人魂魄的力量。在我听来,这部分是整个乐章的最高潮,也是最精彩之所在。
再现部重复着主部主题,而副部主题则由大调转为小调,原本就不多的明快气息也哀怨呻吟了。
第一乐章在倍受生活折磨的痛苦气氛中结束。
第二乐章是柔和的行板乐章,第三乐章是略显沉重的小步舞曲,终曲乐章也在焦躁和不协和中开始发展并结束。
莫扎特运用充满伤感、阴晦色彩的g小调,来创作《第四十交响曲》,这不仅是他个人以及一些艺术家悲惨生涯的写照,也是那行将衰亡的封建社会的小小的缩影。作曲家在交响曲中,交织了哀怨凄怆的情绪、真挚温存的柔情和昂奋愤懑的抗争。这是不朽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