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低利差时代,银行如何保持竞争力

admin

低利差时代,银行如何保持竞争力?

我是外行,但我觉得万变不离其宗,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核心产品是应该围绕着“服务”转的,低利差时代,银行想保持竞争力也唯有围绕“服务”二字做文章。

还有就是创新,服务也需要跟着时代的节奏在变化,创新出新的“服务”产品。

我国银行利润之高,已高得连银行行长都觉得“不好意思”。尤其是今年,企业在诸多不利因素掣肘下,经营压力变大,一些企业倒闭,一些企业主“跑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银行业这边风景独好。前三季度,16家银行共实现营业收入1.66万亿元,超过西部六省同期GDP总和,实现净利润近7000亿元,同比增三成以上,平均每天赚25亿元。

银行业的“发家致富”,源于庇护下的管制利率,并非凭自身超强的经营和创新能力。换言之,利差收入已成为银行闷声发财的主要因素,利差收入高达七至八成的营收占比几乎国内银行业的普遍现象。前几个月,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与世界成熟同行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仍然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和与之相伴的惊人存贷款利差,中国银行业利差比国外高14倍。

中国银行之所以长期处在“利差时代”,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内的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还略显幼稚。相反,发达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虽然国家之间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差异及历史制度的不同利差水平有高有低,但银行利差总体来说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在中国,一笔交易银行可以轻松赚到至少300个基点(1个基点等于万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的市场上,能达到20个基点已经很不错了。

成熟市场上,商业银行一般都不是靠“吃利差”过日子,而是特别重视提高银行中介的运营效率与专业化水平,增强银行体系的竞争度。欧美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银行总收入的25%以上,部分大银行甚至超过了50%,并呈继续上升趋势。例如德国商业银行6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中间业务;巴克莱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73%;美国大型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多在50%以上,甚至高达80%。而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占比仅占20%左右。

虽然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以收费为特征的金融服务等中间业务,已占据它们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但他们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二成上下,而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等中间科技含量很高的业务,却为其带来了80%的利润,中间业务俨然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金矿”。

国内银行要想体面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增强金融产品创新意识。商业银行要摒弃“吃利差”的落后观念,尽快适应中国广大客户对银行的要求,从简单的存取钱过渡到更高层次的要求,不断拓展业务,诸如开展保险代理业务、审计咨询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等。与此同时,以国外银行进军国内为契机,积极改善服务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更为重要是要通过利率市场化变革,来倒逼银行提高服务质量,赢得更多的客户,从而牢牢占据金融市场 上的主动权。

摘自腾讯财经十年前的一篇老文章“银行业的“利差时代”早该终结 增强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