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他们负责对信息进行过滤或筛选,确保信息能够同公众见面,因此被称为信息传播的“把关人”。把关人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先驱之一的卢因提出。他在1947年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把关”一词,指出信息需要经过一些渠道,由“守门人”根据公正规定或个人意见决定是否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流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也可以是媒介组织。这一概念得到了大众传播学者的广泛认可,成为了大众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在传播学中,“把关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他们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把关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把关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把关人,包括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把关人的把关行为可以分为疏导与抑制,前者是准予某些新闻信息流通的行为,后者是禁止或暂时搁置一些新闻信息的行为。
把关人的“把关”标准主要来自于他们自身的经验、看法、兴趣等预存立场,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如上级、同僚以及受众反馈等的影响。简而言之,把关人根据自己对受众需要与兴趣的理解在众多的新闻信息中加以选择。在任何传播过程中都存在着把关人的把关行为,不管这些行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