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民歌源自劳动人民的歌唱,在封建社会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劳动人民地位较低,他们的歌曲也受到轻视。元、明、清三代时,甚至有皇帝禁令禁止唱民歌。关于民歌的历史记载很少,但从青海大通县出土的陶盆上的舞蹈图像来看,六千年前的母系社会已经有了歌舞活动。原始时期,歌与舞是不可分割的,至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保持这种传统。古代文献《淮南子》提到古人搬运木头时会唱劳动号子,显示早期民歌与劳动紧密相关。观察不同民族的民歌,如阴山岩画上的歌舞图像、瑶族的《盘王歌》、苗族的《古歌》、满族的《萨满调》等,可知原始民歌与巫术等原始宗教活动有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反映了西周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北方黄河流域的民歌,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楚辞》则是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基础上,经屈原整理加工,展现了浪漫主义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汉乐府民歌则以故事歌为主,如《孔雀东南飞》和《本兰从军》,反映了战争和封建礼教的苦楚,影响深远。汉代以后,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开始明显分化。南北朝时期,我国各民族大融合,民歌分为南朝民歌(南方民歌)与北朝民歌(北方民歌)两大部分,显示出多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唐代和宋代是封建文化兴盛时期,内外文化交流促进了音乐发展。元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末期,民歌数量增多,人民性更加强烈。清代末年,中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反封建、反侵略成为近代民歌的主题。20世纪以来,民歌进入新阶段,反映人民革命和抵抗外来侵略的新民歌繁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民歌进入新阶段,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大量涌现。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不少民族无文字,民歌仍是其主要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