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黄河水沙问题,需要依靠多种途径和措施综合解决。黄河水沙的治理与开发,应继 续贯彻执行“除害兴利,综合利用,使黄河水沙资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于生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总方针,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方略;坚持“拦”、“调”、“放”、“排”、“挖”综合治理的方略;坚持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除害与兴利相 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和利用水沙资源。
一、利用黄河干流的骨干工程,上拦下排。
根据三门峡水库的运用经验,利用死库容拦沙和调水调沙,是综合解决黄河泥沙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龙羊峡至桃花峪干流河段 ,规划布设36座梯级工程,其中龙羊峡、刘家峡、大柳树、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水 利枢纽为7座大型控制性骨干工程,组成调节水沙的干流工程体系,总库容870多亿立方米,经过泥沙淤积,仍可长期保持470多亿立方米的有效库容,相当于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80% ,而且库容分布比较均匀,可使黄河水沙得到较好的调节。小浪底水利枢纽建成后,在保持 长期有效库容50亿立方米左右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发挥水库的减淤作用,延缓下游河床的抬 高。按照50年的预测计算,在水库初期运用的36年内,可减少下游河道淤积89亿吨,相当于 24年左右下游河道不淤高;在以后的14年内,利用槽库容调水调沙和人造洪峰,仍可减少淤 积7亿吨。总之,小浪底水库建成后,50年内的减淤作用为96亿吨左右,相当于使下游少加 高2次~3次大堤。
二、实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持之以恒地开展扎扎实实的水土保持和农田水 利基本建设活动。
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在全流域内牢固树立全民爱水保土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在 水土流失区,更要变成群众自觉的行动,政府应考虑采用经济手段,促进治理工作。美国政 府为实现这一目标,曾规定:农民如在最易受侵蚀的土地上种树、种草10年,每公顷每年可 获政府补助120美元。这一办法实行后,成效显著。至1990年,全国已有约1400万公顷土地 种树、种草达5年,全国土壤侵蚀量较以前减少了约1/3。而日本政府对公民的要求更 加严格,每个公民每年必须完成17棵义务种树的任务,第2年如果发现死一棵,还要补种17 棵,以示处罚。按照当前我国的国力,国家每年拨出数10亿元专款补助,鼓励黄土高原农民 种树种草,并辅以适当工程措施,10年以后黄河泥沙无疑可望显著减少;到2030年,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初步治理一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到2050年,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 提高水土保持水平,基本实现黄河流域山川秀美,平均每年减少进入黄河的泥沙8亿吨。
三、在下游,采取多种形式,将河道内的泥沙运移到大堤以外。
山东滨州市采取的办法是远距离输沙。这种办法是将黄河的泥沙输送到百余公里外的盐碱地带,改造荒田。小开河引水工程就是将黄河的泥沙用水输送到64.4公里以外的沉沙池,日久天长,池周的淤积面积 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17万亩的沙土地,然后种上牧草,出口国外。据滨州地区介绍,这种沙质土地生长出的牧草,备受国外的青睐,每吨牧草可赚取外汇130美元。位于东营的胜利 油田还创造发明了“人造小黄河”的办法。他们将黄河水从堤内引至堤外,然后让水沿黄河 后背流淌,形成一条“人造小黄河”。浑浊的水沙经过远距离的缓慢流淌,逐渐落淤,最后 再将沉淀后的清水引入油田。据胜利油田管理局介绍说,这种低投入的引水方式能收到一举 两得的双重效果:一是固堤。因为水是沿着黄河大堤的背面流淌,淤积的泥沙自然地加厚了坝体,提高了黄河大堤的抗洪强度。二是用水。胜利油田每天采油所用的淡水是10万立方米,引进来的水注入油井,可以当比较好的清水用。还有一种叫“地上悬河法”,胜利油田利 用这种方法来兴建人造平原水库。水库的四周就是一条环形河床,河床因泥沙淤积而逐年抬 高,久而久之围成一座巨大的水库,不但解决了油田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而且又较好地处 理了泥沙淤积的问题。目前山东黄河淤背固堤工程经过20年的努力,已累计完成放淤土方3亿多立方米,实施淤背的堤防长度近500公里,其中有350公里达到了设计标准,对增强堤身强度、保证黄河防洪安全起了重要作用。
四、应尽快制定和出台《黄河法》,为黄河治理开发和管理提供法律保证。
坚持依法治河,依法调整和规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特别是环境生态的统一规划 和统一管理问题,应严格监督执法,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21世纪黄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流域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