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心理物理函数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admin

当我们对刺激物产生感知时,注意到并非任何程度的变化都能引起觉察。例如,从200支烛光增加到201支,我们可能无法察觉光强度的细微变化,只有当增加到至少2支时,我们才能察觉到强度的明显差异。这个最小能觉察到的刺激量差异,被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或最小觉差(jnd),它是感受刺激变化能力的体现。

1834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即在一定范围内,感觉的差别阈限与初始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遵循一个相对常数比例,数学公式表示为:ΔR/R = K,这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例如,举起50克物体,其差别阈限是2克,这意味着增加到51克时,我们才觉察到重量的增加。这个常数比例显示了感觉系统的灵敏度,韦伯分数越小,感受越敏锐。

然而,不同感觉系统的韦伯分数有所差异,如表7—1所示。在中等强度刺激下,这一定律成立,但在极端刺激(过强或过弱)时,定律的有效性会降低。费希纳进一步研究了接近绝对阈限的情况,引入了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公式:S = K * logR + C,即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长,而感觉强度按算术级数增长,这是费希纳定律。但这个定律并非普遍适用,只在中等强度刺激范围内具有近似性。

值得注意的是,差别阈限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通常定义为在一半实验次数中能辨别的最小刺激差异。同时,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之间存在反比关系,即感受性越强,阈限越低。

扩展资料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的大小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与绝对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这些定律的目的是解释感官系统的活动和预测感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