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析题直入,重点突出
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眼,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十分重视课文的标题。析题直入,即对所学课文的标题进行解释以导入新课,如一位教师在讲《故都的秋》时,用了这样一段导语:“秋”是中心词,“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这些特点就集中体现在课文的景物描写之中。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故都的秋的特点。教者在这里,以简洁的语言,直接对标题作了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了文章所描写的对象和主要内容,重点突出。
二、文学独白,透视焦点
教师先用精确简练的语句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或动人情节,使学生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以唤起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攫人心魂的艺术效果。有位教师讲《祝福》时,如此导入:大雪漫天,狂风怒吼,爆竹声声。在现代文学人物画廊里,艰难地走出一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神色悲哀、白发蓬松、目光呆滞的四十岁上下的女人。那又瘦又长的左手提着一个装着破碗的竹篮,干枯的右手拄着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她,就是祥林嫂——鲁迅著名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一个惨遭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迫害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师通过焦点透视,用精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的形象。
三、音乐渲染,先声夺人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有位教师讲李清照的《一剪梅》时,这样导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以其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写出了许多与众不同的作品,其中有不少被谱成了现代歌曲。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李清照作词的歌曲《一剪梅》。课在《一剪梅》的音乐声及学生的吟唱中开始。这样导入,会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四、设问质疑,出奇制胜
学问学问,关键在“问”上。教者在导入时若能“设问质疑”,定能出奇制胜。如高二语文《门槛》一文中有这样的语句:“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黑暗,高高的门槛前站着一位姑娘……”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学生往往理解不够深刻。对此,有位教师这样导入:一道窄门,里面阴森黑暗,寒气袭人,门槛很高很高,一位俄罗斯姑娘却不顾一切,执意要跨进去,她心里想到了什么?
五、设置悬念,激发好奇
如果运用反常语句巧设悬念,可吸引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用了如下的导语:封建专制社会,皇权威威,不可冒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史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可是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的是什么本领?
六、激情朗诵,意兴盎然
上课时,教师并不匆匆开口,而是用亲切友爱的目光扫视课堂,与学生达到心理相融,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诵。朗诵的内容要求与教学的内容有关,或一段文章,或一首诗歌。有位同仁在讲《崇高的理想》时,设计了如下导语:“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这是诗人刘沙河对理想的领悟。同学们,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理想的呢?或许有人说,现在的人都向钱看,何必谈那渺茫的理想!如果这样,你就错了。
七、轶事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联系的神话、传说、典故、轶事,吸引学生。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心神、智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在教《雨中登泰山》一文时,这样导入:
同学们,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话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说话的声音化作了雷,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血液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他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八、谜语引入,趣味横生
运用谜语引入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曾经听过一位语文教师在讲《螃蟹》时用了这样的导语:
九、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一般教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运用,却较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有经验的教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过渡语,使上下课时互相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如有位教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时这样导入:明明是爱国青年,却被污蔑成“暴徒”;明明是自觉的请愿,却被造谣者说成“受人利用”。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能不义愤填膺吗?他能不挺身而出来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吗?鲁迅先生就是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悲愤的感情就构成了本文贯穿始终的线索。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悲愤的感情线索。这段导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给人一种“忘了自己,进入角色”的感觉,还归纳总结了上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既是旧课的“收场”,又开启了新课,过渡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