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如何进行因材施教

admin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目的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因材施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二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教育心理学是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现象及其规律。它与教育学紧密相连,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关于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知识,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

因材施教是古今教育家长期坚持的原则,现代教育理论精确定义了这一原则,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使教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照顾到他们的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之间存在心理差异,只有适应这些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需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如文化背景、认知差异、人格差异和性别差异。认知差异包括一般认知能力、专门领域知识和认知风格,这些差异要求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人而异。人格差异,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如动机水平,对教育效果有显著影响。教师应针对不同动机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此外,性别差异也是因材施教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男女学生之间的性别差异,选择合适的教育教学方式,既发扬男女生的长处,又弥补他们的短处,缩小因社会要求不当而人为造成的性别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既表现出共同的发展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因此,在遵循共同教育规律的同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势利导,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因材施教的原则是开放的、发展的,它凝聚了古今中外教育大家和广大教师的智慧和创造性,闪烁着唯物辨证法的思想光辉。教育应该永远追随着生活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