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如何区分音响中的高频、中频和低频

admin

音域划分

音域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符的分布与人耳可感知的音乐细节。通常,人耳可感知的音域范围为20Hz至20kHz。尽管这一范围较广,专业领域内的音域划分更为精准。例如,将这一音域细分为高中低三段。

国外划分

美国TAS与 Stereophile采用的划分方式将高、中、低频再细分三小段,形成「较低的中频、中频、较高的中频」。然而,这一划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与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较低的中频」在中国语境中可能被称作「中低频」或「低中频」,而「较高的低频」则可能被称作「高低频」。

国内音域划分

国内音频行业采用的是以乐器频宽和管弦乐团对乐器称呼为参考的音域划分方式。将音域划分为极低频、低频、中低频、中频、中高频、高频、极高频等七段。这一划分方式更符合中国人对音域的理解,易于记忆,不易产生混淆。

1、极低频

极低频的范围为20Hz至40Hz,这一频段内,乐器如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能产生声音。然而,这一频段并非乐器最美音域,作曲家少有将音符写得如此低。对于音响爱好者而言,极低频的使用价值相对有限。

2、低频

低频范围为40Hz至80Hz,这一频段内常见的乐器包括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低频段常用于构成声音的浑厚基础,如果量感不足,会使得声音缺乏丰润感,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破坏声音平衡。

3、中低频

中低频范围为80Hz至160Hz,这一频段曾是音响迷头痛的领域。在调整时容易产生峰值,与房间尺寸有关。吸收中低频段以避免峰值,可能导致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出现凹陷,声音变瘦,失去丰润感。避免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音响系统的整体平衡。

4、中频

中频范围为160Hz至1280Hz,几乎包含了所有乐器和人声。这一频段的重要性体现在音响系统设计上,二音路喇叭通常将分频点设置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以确保中频的清晰度和完整性。高音单体负责更高频段的泛音,而中低音单体则负责中频和更低频段的声音。

5、中高频

中高频范围为1280Hz至2560Hz,这一频段包括小提琴的部分高音域、中提琴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高音域、短笛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乐器。中高频易于辨识,且常与弦乐群和木管乐器的高音域相关。

6、高频

高频范围为2560Hz至5120Hz,这一频段主要涉及小提琴高音域、钢琴和短笛高音域。高频通常出现在高音单体中,能够清晰再生细微的音符。

7、极高频

极高频范围为5120Hz至20000Hz,这一频段主要容纳乐器和人声的泛音。极高频的泛音能量随频率增高而减小,因此高音单体需具备敏锐性以准确再生这些细微音符。然而,设计高音单体时需权衡极高频与高频、中频的能量,以避免失真。

综上所述,音域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不同频率段落,以及它们在音响系统中的应用与调整。通过细致的划分与理解,音响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能够更有效地构建和优化音响系统,以实现更佳的音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