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
1、亲情教育,父母承担教子之责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大多并不在于智力缺陷,而在于情感缺陷。因此,家长一方面要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要力求全面、细致,明示对孩子的爱与愿望。家长还要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商讨教育子女的策略和方法,如果遇到的问题还不能有实效性地解决时,生活,保持家庭教育的完整存在,只要孩子心里装着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做的更好。
2、唱响学校教育的“主旋律”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留守儿童的第二家庭”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建立专门机构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首先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
科学的生活引导,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一些问题。第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在校
情况及时记录清楚,学校开通家长监护人热线,与家庭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与父母沟通情况。第三、利用假期或春节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当面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经验教训,为孩子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度教育策略,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帮助儿童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其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行使自己的职责,为学生“授业解惑”铺平道路,把爱的阳光撒向学生,在班级中多开展文体娱乐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并引导学生从更深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他们父母的劳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他们一样可以健康成长。
3、健全社会教育体系,发挥乡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社会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乡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机制和监护体系,由村委会负责,联合学校、妇联、派出所,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监护体系。另外,政府部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健良好的环境,打击违法网吧、电子游戏室等。针对“留守儿童易受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加强媒体宣传,增强社会的关注程度。
最后,希望留守儿童自己还应该加强自我教育和引导,要树立自信,要有面对现实的勇
气,向着积极、乐观、自尊、自爱等好的方面发展,不断完善自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
消除“留守儿童”心灵上的荒漠,还他们一片广阔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