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恰当使用教辅

admin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很检验师生能力的舞台,教学效果好赖,有时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而应该是师生双方面能动性的结果,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恰当使用教辅。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不仅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本身,还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所需要学习材料的选择和组织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材料。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材料有效”主要是指课堂中提供的学习材料。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之后,能让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它有方面的特点:一,能较好地吸引学生自主参与;二,能有利于学习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三,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突出数学问题的解决。让全体学生在“成功体验”中发展。

一、材料要有思维含量。准确定位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有效性,导致教学效果的低微,类似这样的情况普遍存在。我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只是简单通过大量的图形来归纳概念,再让所有学生去练习。教学过程是完整的,学生已经理解了轴对称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但学生之所以会感到“太简单”,就是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过低,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发展,从根本上失去数学课应有的“思考味”,难怪学生会觉得“真不过瘾”。“数学是思维的艺术和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味。当然非“思维”莫属。一节思维含量缺少的数学课,一节智力挑战缺乏的数学课,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也算低效率课。学生的一句“今天的题目太简单,真不过瘾”,不得不让我们深思:数学课除了教“数学知识”,还要干什么?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掌握学习方法。所以,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材料选择要关注材料所蕴含的思维含量。对“你给我多大空问,我就有多大发展”的孩子而言,学习材料的思维含量不仅影响探索空间和知识的生成过程,影响数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更影响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材料不要脱离现实起点。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生活中积淀数学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特定世界,影响并制约着数学学习。教师只是分析了教材中知识的逻辑起点,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所提供的学习材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背景,定会使精心准备的学习材料失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从这熟悉的理念中可以看出。学习材料的选择必须贴近学生的现实背景。一般来说,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其学习的现实起点要高于逻辑起点。比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学习新课之前。许多学生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只按“逻辑起点”教学,当然难免遇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状况。所以,进行教学预设。不仅要关注逻辑起点。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现实起点。套用奥苏泊尔的一句话:“教育心理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知道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