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深入探究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影响、平行关系以及跨学科关联的文艺学分支,起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研究方法多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视角。法国学者如第根、伽列等侧重于文学间的影响力研究,美国学者如韦勒克则倾向于对比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发展,而俄罗斯学者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则强调两者相辅相成的重要性。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文学巨匠曾通过作品如《摩罗诗力说》和《俄国近代文学杂谈》对各国文学进行比较。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系统介绍比较文学理论,陈铨的《中德文化研究》、钱钟书的《谈艺录》和朱光潜的《诗论》等著作对学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入7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果。
比较文学的本质是跨越国界和语言障碍,探讨不同文学之间、乃至与其他艺术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它以全球文学为视角,揭示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探索文学发展规律,乃至揭示人类文化的基本法则。歌德被认为是这个领域的先驱,当前世界上的研究主要分为法国注重文化影响的传统派和美国侧重于历史条件下的跨文化比较派。
如果你的专业与文学相关,那么在大学学习中,比较文学这门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将为你提供丰富而深入的文学理论和跨文化理解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