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的最重要的主张就是“仁”。
2,儒家创建以后,经历过3次重要的改造。
第一次是战国时期的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拓展,建议统治者实行仁政,并且第一次讨论到人性本善的问题。
第二次是西汉的董仲舒,他将儒家的思想伦理化,比如三纲五常,天人感应等等。
第三次是宋朝的朱熹,他的理学是对孔子孟子的思想的弘扬,最主要的比如“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
3,近代中国,儒家思想经历过三次冲击,一次是康有为维新变法时,假借考证知名,说儒家经典是冒牌货。第二次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批儒批孔,第三次是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
4,纪念孔子,其实是对“仁”的传承和延续。
仁者,爱人。就是说,所谓的仁,是出于对人的平等和尊重。在那么早的时代能有这样的观点,真可谓是振聋发聩的,而孔子,做到了。
再看这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不是很耳熟,这段传言千古的言论,既是孔子自身的人生经验总结,也是指导人们的普遍生活规律。
再来看一看孔子的地位: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二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三是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文化的发起者和践行者。
孔子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