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或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物流活动由多个物流子系统、环节和作业构成。系统物流能力并非单一子系统能力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综合体现。从流通角度看,链流通量反映整个物流链覆盖能力,涉及物流节点物质流通量、节点间连线上单位时间流量、运输距离和速度。从库存角度看,链流通量反映整个物流链在途库存保有量,大库存量意味着更强的物品供应、生产和分销保障能力,但同时也占用更多资金。物流能力量化与优化主要取决于节点、连线和网络三个关键因素。
节点作为物流网络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其接受、处理和输出能力直接影响连线上产品输入和输出能力。节点能力的量化与优化关注点包括:
节点功能及其处理能力,涵盖储存、保管、装卸、搬运等,功能不同,处理能力有异。
节点数量,同一源点收点越多,分流能力越强;同一收点源点越多,流通量越大。
节点分布,源点与收点距离越近、越集中,节点敏捷性越强,对需求响应越快。
连线作为物流网络的另一基本要素,包括流量、长度、数量和流速。流量取决于连线上物品移动的载体和节点处理能力。连线长度与可容纳流通能力正相关,流速快意味着物流时间短,响应速度快,物流时间价值高。连线流量、长度、数量和流速结合反映物流系统流通规模,连线数量和长度反映物流网络覆盖范围,包括供应和分销网络。优化设计需要提高节点和连线各要素物流能力。
网络作为节点和连线构成的整体,节点、连线间的物流能力匹配和平衡是关键。网络能力由物流环节的节点和连线能力构成,最弱环节决定整个系统能力。即使各部分满足基本要求,时间、空间或能力协作比例上的不匹配也会造成浪费,削弱整体网络能力。在优化过程中,成本、流通量、时间以及多目标成为核心研究目标。
物流能力的量化与优化不仅聚焦于企业层面,更扩展到供应链层面。基于物流活动性质、系统抽象特征和能力构成要素特点,构建供应链物流能力体系结构与框架。初步探讨了供应链物流能力量化,并总结了节点、路线和网络三个方面的优化影响因素与方向,旨在全面提高供应链绩效。
扩展资料
物流能力(logisticscapability),就是指某特定的物流系统,从接受客户需求、处理订单、分拣货物、运输到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中,在响应速度、物流成本、订单完成准时性和订单交付可靠性等方面的综合反映。物流能力是由物流系统的物质结构(如配送中心数量与规模、运输能力、分拣处理的设备能力等)所形成的客观能力,以及管理者对物流运作过程(logisticsprocess)的组织与管理能力的综合反映。因此,物流能力既包括能够运送货物的能力(有形要素),也包括执行物流过程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无形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