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法律意识的基本含义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它属于观念性的法律文化,对法律的制定与实施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意识体现在对法律现象的探讨、对现行法律的认识与解释、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行为合法性的评价等方面。大众法律意识则是社会大众对法律问题的共同态度和看法,它受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舆论的影响,通常表现为对法律事件的反应和态度。这种意识主要是感性的法律感觉和知觉,也包括理性的法律观点。
2 近年来,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推进,群众对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法律话题的讨论中,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了显著增强。与过去那种对法律问题漠不关心的态度相比,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大众对法律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对国家司法活动的评价,不仅推动了法治进程,也起到了监督作用。
然而,由于大多数群众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他们在分析法律问题时往往带有个人情感,容易受到个人价值观和经历的影响,导致在分析问题时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
3 大众法律意识的特点
3.1 大众法律意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个人情感色彩浓厚,缺乏理性分析。在网络领域,这一特点尤为明显。互联网的自由言论环境使得人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观点,但这也可能导致对问题的片面解读和事实真相的歪曲。随着这些带有个人情感的言论被同样看法的人转发,很容易引发大众的盲目跟风,导致正常的社会问题被炒作成敏感话题。
例如,2015年6月17日,一则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广为转发的文章呼吁对“人贩子一律死刑”。该文通过描述被拐卖儿童给家庭带来的痛苦以及司法机关的所谓不作为,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导致大量转发和呼吁。这种缺乏理性分析的情绪化反应,反映出了大众法律意识在理性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