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这一符号并不陌生。然而,对于这一符号的来源和演变却众说纷纭,不同地区也对它有着不同的称呼,且直到现在“#”仍被赋予新的含义。
它有很多名字:pound sign、number sign、hash、hex、square,中文名为“井号”..... 在国际象棋中,它代表将死的一步棋;在校对时,其含义是“在此处插入空格”;在一些编程语言中,它表示注释的开始;而随着推特的流行,“#”又多了“标签”这一含义……
那么,“#”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
一种说法认为:“#”来源于“lb/℔(磅重)”。
在罗马时期,“一磅重”被称为“libra pondo”,其中 libra 指“尺度”或“平衡”;pondo 则来自于动词 pendere,表示“称重”。
后来“libra pondo”被缩写为“lb”,同时配上了一条表明其缩写身份的短线“~”,即“фикс”。由于“фикс”在当时使用非常广泛,部分早期印刷机开始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字符进行印刷。
而在手写的不断简化下,“фикс”变为了“#”,一直到现在“#”也还有“磅重”的含义。
尽管“#”是来源于“lb/фикс(磅重)”的说法很有说服力,但“#”还有另外一个常用的含义:数字符号(Number Sign)。这也是 Unicode 字符集里“#”的名称。
有人指出,“#”也许是早期计数符号的演变,并且这一含义已在 19 世纪的记账法中有所应用,一直至今。
另一个表示“数字符号”的字符是“№(No.)”。
使用“#”作为“数字符号”在非正式写作中很常见,但在印刷品中较少使用。
那么,“#”又是怎么集“磅重”与“数字”这两个含义于一身的?
关于“#”为什么同时有“lb(磅重)”与“数字”两个含义这一点,有不同的解释。
一种说法认为,在美国,当“#”写在数字前面时表示“数字(No.)”,而写在数字后面则表示“磅”。“#”的这一双重含义早在 1880 年代的记账法中便有提及。
而在其他国家(尤其是英国),磅符号(the pound sign)通常指代“£”;于是有人认为,“#”的双重含义与 19 世纪末以后英美不同的通信编码有关。
那么,让我们从通信编码中寻找“#”。
有人声称,在电传打字机以及通信编码中,英式与美式键盘上“£”和“#”对应着同一个键,从而造成了混淆。
在法国,埃米尔·博多 (Émile Baudot) 于 1874 年设计了自己的“印刷电报”系统。该代码本身是由他的两个同伴约翰·高斯 (Johann Gauss) 和威廉·韦伯 (Wilhelm Weber) 开发的,采用的是 5 位代码。
而在美国,情况又有所不同。Joy Morton 和机械工程师 Charles L. Krum 于 1901 年创立了 Morkrum 公司(后来的电传打字机公司)。1910 年,Morkrum 与邮政电报公司在波士顿和纽约首次安装了印刷电报机,Morkrum 公司的电传打字机采用了自己的一套编码,称为 Morkrum 码。
在以上编码中,有两处“#”和“£”对应着同一键:
于是便有人认为,“£”和“#”对应着同一个键,而它们都被称为“the pound sign”,从而造成了混淆。[1]也有人从 1955 年 Milton Kaufman 的《无线电操作员执照问答手册》中找到了证据:
类似地,数字或英镑符号(#)不能在传输中再现,并且发送者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 NUMBER(或 NO)、POUND(或 LB)或 POUNDS(或 LBS)等词来代替。
在 ASCII 制定后的 ISO 646 标准中,其英国版本更是将 0x23 原来对应的“#”改为了“£”;
随着 AT&T 按键式电话的兴起,其语音应答系统将“#”称为“the pound sign”,更促成了这一称谓的推广。
不支持这一观点的人则指出,正如前文所述,“#”的双重含义早在 19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便已存在,当时博多码还并未进入美国,前文所述的其它编码还未出现。将“£”替换为“#”应该是在美国“#”也表示“磅重”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那么,“#”是如何演变成如今的“标签”含义呢?
在1988年,Jarkko Oikarinen 创建 Internet Relay Chat (IRC),这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即时聊天系统。它被设计用于以组群的形式进行多人聊天,许多人可以加入同一个组群中,称为频道(channel)。频道的名称以“#”开头,用户可以用/join #channelname 的方式加入某个频道。
而在推特上,“#”的含义的丰富性也超过许多标点符号。1988年,Jarkko Oikarinen 创建 Internet Relay Chat (IRC),这是一个基于文本的即时聊天系统。它被设计用于以组群的形式进行多人聊天,许多人可以加入同一个组群中,称为频道(channel)。频道的名称以“#”开头,用户可以用/join #channelname 的方式加入某个频道。
2007年,曾经在 Google 和 Uber 担任开发主管的 Chris Messina 在推特上提议,可以用类似的系统来标记网络上感兴趣的主题,并发出了第一条倡议使用“#标签”的推文。然而该建议并没有立刻得到广泛认可,推特联合创始人 Evan Williams 甚至告诉 Messina,这个概念永远都不会流行。
然而,Messina 没有放弃这个概念,他甚至写了一篇 Groups for Twitter; or A Proposal for Twitter Tag Channels 来详细阐释其使用方式。
同年的圣地亚哥大火期间,他联系了在推特上直播事件的加州居民 Nate Ritter,并建议后者在所有相关推文中带上#SanDiegoFire 的标签。推特这才逐渐认识到到这是对内容进行分组的有效方式。终于,2009 年推特官方将标签系统加入搜索工具中。次年,热门话题功能出现,将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展示在所有用户面前。
在推特上,“#”的含义的丰富性也超过许多标点符号。2014 年,这一含义也进入了牛津词典中:
hashtag n. (on social media web sites and applications) a word or phrase preceded by a hash and used to identify messages relating to a specific topic; (also) the hash symbol itself, when used in this way. 在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介中,出现在 # 符号后用来标注主题的词语。
或许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比,“#”的历史是最扑朔迷离的。“#”的含义的丰富性也超过许多标点符号。
关于“#”的起源说法很多,每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却又无法互相说服。而且,在 19 世纪之前很少有与“#”完全对应的符号[4],以至于有人猜测,“#”是在 19 世纪后创造出的新符号,并随着在记账和打字机上的应用逐渐推广开来。个人认为,也有可能不同地区的民间都有关于“#”的各种用法,而在 19 世纪之后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其含义又不断丰富化。
“#”的前世今生,从“磅重”到“标签”,再到它如今在不同领域中的多种含义,无不展示了这一符号的丰富性和演变过程。它的发展历程,也与全球通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从古老的电报到现代的社交网络,都留下了“#”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