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论坛报记者Daniel Golden在其文章中提到一次与亚裔学生的对话。当得知一个亚裔女孩SAT成绩为1530分时,他向女孩表示祝贺。然而,女孩却感到沮丧,认为这个分数是“亚裔失败者”(Asian Fail)的标签,因为她的分数不足以让她进入梦想中的大学—耶鲁。第二天,她收到了耶鲁的拒信。这在美国并非个例,亚裔学生在大学录取过程中遭受歧视的现象屡见不鲜。研究显示,亚裔学生在SAT成绩上需要比白人学生多考140分,比西裔学生多考270分,比非裔学生多450分,才能在同等水平上竞争。在各项申请数据相同的情况下,亚裔学生的录取率是最低的。许多人认为这是亚裔在美国遭受歧视的证据之一,矛头直指旨在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
平权法案是美国教育政策中影响最深远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政策之一,主要涉及其历史发展、政策理念与优势、争议点与回应,以及相关改进措施。历史发展上,平权法案旨在解决社会领域未被充分代表的少数族裔的资源分配问题。从1961年肯尼迪总统的行政命令开始,平权法案逐渐覆盖到公共领域、劳动市场、以及高等教育领域。近年来,平权法案的争议加剧,尤其是在大学录取过程中的使用。奥巴马总统扩大了平权法案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引起保守派、亚裔和部分白人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构成对亚裔以及白人学生的“反向歧视”。2011年,亚裔和白人学生对哈佛大学和北卡大学提起诉讼,指控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存在歧视行为,将平权法案推上了风口浪尖。
政策理念的核心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资源分配不均,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平权法案通过补偿性干预来弥补处于竞争劣势的少数族裔学生,以保护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政策优势和意义包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少数族裔学生高等教育的权利,激励更多少数族裔学生追求高等教育,以及提升校园多样性。
平权法案的争议点主要集中在逆向歧视问题和录取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研究显示,亚裔学生在录取过程中面临激烈的内部竞争,而非受到平权法案的不公平待遇。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改革录取制度,减弱金钱和特权在录取过程中的影响。此外,将家庭经济状况纳入考虑,以充分照顾到低收入阶层的需求,是政策补充改进的一个方向。
综合来看,平权法案在当今美国社会仍然具有必要的性,它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校园多样性。尽管存在争议,但其在整体社会层面的公平性与必要性仍值得肯定。应采取“保留与修复”的态度,而不是全面禁止或废除这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