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赛人指的是一个犹太人宗派。
法利赛人(Pharisees)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犹太教上层人物中的一派。译自希腊语Pharisaios,原意为“分离者”。强调保守犹太教传统,反对希腊文化影响,主张同外教人严格分离,因而得名。据基督教《圣经》载,耶稣指责这些人是言行不一的假冒为善者。西方文学中常用来指伪君子。
法利赛人(派),以色列回归圣城耶路撒冷以后,教导百姓守神的律法。这些人教导的方式,是按字面的意义去解释旧约,使人非常看中圣经的话,于是百姓中渐渐兴起来一些人,专门教导人明白旧约,遵行旧约。这些人的生活都严格按照圣经字面上的意义去执行。这些人就成了“法利赛人(派)”的起源。
法利赛人的时代背景:
尽管法利赛人在马加比王朝以前并未出现,但与撒都该人一般,他们的起源都可以追溯至第一圣殿时期的宗教学院派系。古代以色列的宗教,如同其他古代近东地区社会一样,都是以当地的宗教场所为中心,并由祭司打理、以及向他们的神献祭。犹太教的祭司都声称是利未支派的亚伦的后人(参看亚伦子孙)被神选用。
在古代以色列,如同大部分古代近东社会,祭司的身份与王室有密切的关连。根据摩西五经的记载,经过士师时期一段分散及非建制的政治威权统治之后,以色列的子民向神要求要有一位王。首先,撒母耳膏立了便雅悯支派的扫罗;其后再膏立犹大支派的大卫,并建立以大卫的王室家族。
耶路撒冷圣殿在公元前950年代的兴建、所罗门王的被膏立,祭司的宗教权威得到集中化和建制化。前586年,圣殿和君主都被巴比伦摧毁,大部分犹太人被流放。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城被攻陷,圣殿被毁,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于公元前597年将古犹大国的犹太人流放,导致了犹太文化与宗教的巨变。
在流放巴比伦的70年中,犹太议会(希伯来文beit knesset 或希腊文synagogue)和教堂(希伯来文Beit Tefilah;希腊文προσευχαί,proseuchai)成为祷告聚集的主要场所,经院则是教堂(beit midrash)的互补。公元前539年,波斯攻克巴比伦,公元前537年居鲁士大帝允许犹太人返回犹大重建圣殿。
但他并不同意重建犹大王朝,这使得犹大祭祀成为实际统治者。失去了王朝的掌控,圣殿在世俗生活中的权威大大扩充。这就是撒都该党成为祭祀团与社会精英的背景。然而,完工于公元前515年的第二圣殿是在外国势力的怀疑下建成的,它的合法性一直受到质疑。
这段时间出现了许多派别和“学派”,每个都声称自己为独一的“犹太教”代表,反对社会交流,特别是禁止不同派系间的婚姻。这段时期,最高议会整理并完成了经典《犹太圣经》。在从巴比伦后,律法书会在赶集日上被公开宣读。
圣殿不再是犹太宗教生活的唯一场所。在文士以斯拉重建第二圣殿时,经院和教堂成为犹太宗教生活的第二个重要场所。在犹大之外,教堂常常被称为祷告院。绝大多数犹太人不会去参加圣殿礼拜,但是他们可以到教堂去参加早、中、晚的祷告。
教堂会在周一、四和安息日宣读律法书,继承以斯拉所设立的传统。虽然祭祀掌控着圣殿的仪式,文士和贤人,后被称为“拉比”(希伯来:“我的师父”),在律法研习上占优。这些贤人更认同先知,并保持着口传文化。他们相信这些口传和摩西律法一样出自西奈山。法利赛党由此成为新的权威。
犹太历史的希律时期从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32年征服波斯开始。犹太人面临着新的政治与文化困难,祭祀与贤人之间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显现。在亚历山大去世的公元前323年,犹大被埃及—希腊的托勒密控制,直到公元前198年,叙利亚—希腊的塞硫古帝国的安太阿卡斯三世接管。
公元前167年,塞硫古国王安太阿卡斯四世入侵犹大,进入圣殿,夺走了其中的财务和圣物。他设置了一个强迫希腊化的法案,要求犹太人放弃他们的律法和习俗,导致马加比暴乱。耶路撒冷在公元前165年独立,恢复圣殿。公元前141年,祭祀团与其它团体确认西门·马加比为祭司长与领袖,开始了哈希芒王朝。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法利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