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8月,埃伦费斯特抵达莱顿,并在9月4日发表了题为《Zur Krise der Lichtaether-Hypothese》的就职演说。在莱顿,他带来了重大变革,使该地区的物理文化焕然一新。
为了促进物理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埃伦费斯特组织了一个讨论组和互助会,类似于他在格丁根的经历。他与国内外顶尖物理学家保持紧密联系,邀请他们访问莱顿,并介绍著名研讨会系列。作为一位杰出的讨论者,他擅长迅速指出弱点并概括本质。他邀请外国年轻科学家去莱顿讲授,并鼓励学生留学海外,创建了一间国际理论物理学校,几乎所有学生都继续追求各自的科学事业。
埃伦费斯特以其清晰的教学风格著称。他专注于简单的模型和用于阐明潜在假设的例子,避免数学上的繁琐。他的班级规模不大,因此学生能与他进行良好的互动。他认识并关注利用他的理论物理学会阅览室的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是否已被公认为理论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人物。他与学生展开长时间的讨论,并以热情关注人——特别是学生的发展和命运而闻名。理解他人、建立友谊与信任、帮助陷入内部或外部斗争的人以及鼓励青年才俊,都是他真实的品质。如果他认为学生需要进一步学习,他会推荐他们去欧洲的其他科学中心接受训练,还鼓励学生去国外工作。
综上所述,埃伦费斯特在莱顿大学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为理论物理领域带来的变革,更在于他对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关怀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执着追求。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物理领域,深刻影响了学生和整个学术界。
扩展资料
保罗•埃伦费斯特(1880年1月18日-1933年9月25日),奥地利数学家、物理学家,1922年取得荷兰国籍。他的贡献的领域主要是在统计力学及对其与量子力学的关系的研究上,还有相变理论及埃伦费斯特理论。在1912年至1933年这段时期中埃伦费斯特的最重要的成就是绝热不变量,他在量子物理学包括相变理论和埃伦费斯特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