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学交的学费有束脩和钱。
古代上学一开始是三字经,千字文等等,学的目的是为了识字和教基本做人道理。在往上就要学四书五经啦,主要进行品德和历史的教育。不同的朝代和社会环境影响,对于主课以外的学习当然也会有不同,社会环境宽松的时候艺术修养就会提高。对于算学方面应该比较少,因为管账的一般都不是科举出身。
古代的学费有两种,一种是束脩。孔子广收学徒,曾经在一次闲聊中表示如果有人给他送十条肉干,他一定悉心教导。因此,后来就有很多人拿着肉干来求学,这就是最早的学费,被称作束脩。还有一种就是钱。
10条干肉。古代学费称“束脩”,在不同阶段又有入塾费、拜师费等叫法。“脩”即肉脯,是用盐香料等加工而成的腊肉或咸肉;“束脩”就是10条干肉。早期“束脩”多为实物,后来改为银两钱币,称为“金”。
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古代的学堂
1、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级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官员和学者的地方。国子监设有师父、助教和学生,学生在这里接受儒家经典的教育。
2、私塾:私人设立的教育机构,由有一定学问的人士或文人开办,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私塾通常只接收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子弟。
3、儒学:儒家学派的教育机构,由儒家学者或文人开办,教授儒家经典和道德伦理。儒学通常是以城市或乡村的庙宇或私人住宅为教室。
4、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综合性学堂,既教授儒家经典,又注重文学、历史、诗词等方面的教育。书院通常由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学者或官员开办,吸引了许多学生前来求学。
5、武馆:主要培养武术和军事技能的地方,是培养武将和士兵的重要场所。武馆通常由有一定武艺的武术家或军事将领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