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爱尔兰语在19世纪中叶面临劣势,尤其是北爱尔兰政府机构的门牌上现代民族主义的萌芽,但爱尔兰人对母语的坚守并未消减。19世纪后期,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和欧洲普遍争取民权的潮流,爱尔兰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如律师奥康诺,开始推动民族平等,尽管他最初倾向于和平手段。然而,当英国对爱尔兰人权利的要求不予回应时,新一代的民族主义者转向了更为激进的行动,主张以非体制方式争取自由,爱尔兰民族运动的焦点逐渐转向争取独立。
1830年左右,欧洲大陆的革命风潮影响了爱尔兰,青年人效仿意大利成立了“青年爱尔兰”组织,试图通过武力推翻英国统治。虽然他们的革命短暂失败,但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这为爱尔兰语的复兴运动创造了条件。1884年,爱尔兰运动协会成立,标志着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始,尤其是1893年,爱尔兰联盟在德格拉斯·海德的领导下成立,目标是保存和推广爱尔兰语,并发展本土文学和艺术。海德强调爱尔兰语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反对盲目模仿英国文化。
这一运动的成果显著,如“阿贝剧院”等剧院坚持本土戏剧,爱尔兰语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甚至成为国立爱尔兰大学的入学条件。语言运动与政治独立运动紧密相连,参与者如康斯格尔和布莱思不仅推动了爱尔兰共和国的建立,也在独立后的政坛发挥关键作用。整个过程展示了爱尔兰人在面对劣势时,如何通过文化复兴来维护和强化民族身份与尊严。
扩展资料
爱尔兰语(Gaeilge na hÉireann),在英语中也称为Irish Gaelic,因此在汉语中爱尔兰语也有“爱尔兰盖尔语”等其他译名。爱尔兰语在语言分类上属于印欧语系的凯尔特语族,和同属该语族的布列塔尼语、威尔士语、以及苏格兰盖尔语有相当密切的关系。爱尔兰语是爱尔兰共和国的官方语言,同时也是北爱尔兰官方承认的区域语言,使用人口有26万。在语言学者关于母语运动的讨论中,最常提到的两个语言是希伯来语和爱尔兰语。不过,前者通常被视为是少数成功的母语运动之一,而后者的母语运动,则被不少学者认为是一个失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