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是,"一滴血原则"实质上是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种族主义策略,而非简单的种族认同。它并非基于单一的血统比例,而是根据混血后个体的外观特征来决定其种族归属。这一标准在某些国家如美国被采用,旨在同化有色人种,如在美洲殖民地,混血原则被用来将印第安人融入白人社会。混血比例的划分严格,比如欧洲白人与非白人混血后,八分之一印第安血统被视为白人,而中东白人与有色人种的混血则更为宽泛,阿拉伯血统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即被认为是白人。
这一原则导致了混血国家中原住民数量的减少,尤其是拉美地区,原住民人口因同化而大幅度减少,尽管他们的人口曾远超北美。同时,"牛奶咖啡规则"在法律上将某些肤色较深的阿拉伯人视为没有种族问题的白人,反映出种族定义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南欧和中东的人种特征,如深色头发和肤色,既有气候影响,也可能是混血的结果。然而,如今已难以分辨哪些人的独特特征是混血的产物,哪些是自然气候影响。总的来说,"一滴血原则"不仅是种族分类的工具,也是一种社会同化的手段,它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种族界限,引发了对种族定义和身份认同的深层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