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彦塔拉盟立师范学校,日本的奴化教育策略明显可见。其办学目标是培养一批忠诚的顺从者,这在1940年发布的日汉双语“巴盟师范简介”中有所体现。教育方针明确表示要让学生理解日本的‘兴亚’理念,培养具备见识、自觉力和实行力的教师,以支持新东亚的建设。
该校的课程设置上,日语教学由最初的每周6节逐渐增至12节,甚至课外也进行额外教学。节日如纪元节、天长节和明治节,学生们被迫对日本进行“拜贺”,早操时还要进行“东方遥拜”,向东京方向鞠躬。龙泉公园(今青城公园)的日本神社也是必访之地,师生们被要求除草清扫,战争期间还增加了宣读天皇宣战诏书的活动。
学校内部管理残酷无情,以“白毛”绰号的训育主任白国华和日籍教员吉本、小仓被学生视为“三大害”。他们采用体罚手段,如打嘴巴、罚站、跪地托砖头、竹剑抽打,甚至“背口袋”互摔,以此来维持纪律。最残忍的是,强迫学生在农场反复翻地并跑步压实,直至筋疲力尽。
日本的武力推行和强制的日语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如一些毕业生虽能流畅说日语,但汉语和蒙语书写能力却大打折扣,甚至语言中混杂日语词汇,造成语言混乱。这种奴化教育不仅严重影响了汉语、蒙语等本土语言的教学,而且深深伤害了内蒙古西部各族人民的精神和情感,是赤裸裸的文化侵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