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为什么重庆人都喊别人“老师”

admin

文 | 小红 来源 | beebee公园(ID:wastepark)

刘老师第一次去重庆就进了派出所。

起因是酒店服务员多了句嘴:“老师,有需要喊我哈。”刘老师拿卡刷门的手,在这刻颓然一滞。

惊觉身份证信息泄露,刘老师连忙直奔派出所讨说法。

这不能怪刘老师,如果是第一次来重庆,你也很难不被“老师”的叫法迷惑。

“老师”无处不在,不管你是在景点买票,还是在路边打车。

“老师,走哪,上车哇?”老王老李同时从车窗探出了头。

哪怕是踏入红灯区,拉皮客也会拉住你,递上亲切的问候:“老师,耍不耍妹妹?”

那一声声“老师”颇具迷惑性,你好像不再是单纯的嫖客,而是儒雅风流的五陵少年。

也是它,让你意乱情迷,一不小心就做出错误的决定。

出差重庆的老王深受其害

火锅一条街永远是外地游客的最喜爱,每家火锅店为了抢客使劲浑身解数,大妈们走到最前线,争先恐后地招呼“老师”们。

一时间你变成了抢手货,即便你已经做出选择。

“老师,来我们家吃,打八折。”

“请你走开,这位老师是我们家的。”

你仿若远近闻名的美食家,受邀参加一次饕餮盛宴。

每道菜都想让你亲自品尝,你选择太多左右为难,只得夹起身边最近的一口,味道让你满意颔首,大厨在人前无比骄傲,这是一次双赢。

不过,为什么重庆人都喜欢喊人“老师”?

抱着疑问,我上知网查了查。

结论是,“老师”是一种礼貌的称呼。

重庆是个工业城市,早年外来务工人员很多,想问个路或者找个地方,都会礼貌地叫他人“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不过即便是本地人,也会有不理解的时刻。

带着未满7岁的儿子走进一家游乐园,买票大妈比你还年长几分,却殷勤地问你儿子“老师,你要几张”时,你很难不露出一个咬牙切齿的微笑。

深思过后,你决定不再光顾那个游乐园。

重庆大学教授、资深礼仪专家刘忠群倒认为,这个称呼十分合适。

“这表达了我们对陌生人的善意与好感!”

这跟伸手不打笑脸人是一个原理。

网上还盛传一个原因。

2000年左右,重庆大型超市想与市场接轨,要求员工讲普通话时以“老师”称呼顾客。

老重庆、重庆文史专家肖能铸看来,这种新叫法“有点莫名其妙,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来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重庆人民使用它的热情。

昏暗嘈杂的广场,嬢嬢们互相敬以尊称,罗老师跟江老师伴着《隔壁泰山》的音乐,面无表情地扭动身姿。

在一阵阵动次打次之中,她们升华了友谊,更完成了艺术的交流。

喊人“老师”,不仅是重庆人的体贴之举,更是重庆人民智慧的结晶。

重庆人深谙库利的“镜中我”原理,重庆人学会在与他人交流中,达到知行合一。

“不管你的真实身份如何,喊你一声‘老师’,你就要有点表率。”

从重庆学校毕业之后,我决定把这种优良文化带向各地。

直到那次我去上海,人生地不熟的我,出错地铁找不着方向,见到一位陌生人,就几步上前脱口而出一声“老师,请问……”。

对方像看傻子一样瞪了我一眼,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