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症结所在:充分地预习是课堂发言的基础和动力
1、要加强预习指导。预习前,教师必须指出预习的目的、范围、方法和重点,使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3、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记号或写出笔记。如:把每段的中心意思用红笔标出,对于疑难问题可用批注的方法写在书眉上。这样做,会促进自己思考,能抓住章、节中心,它将提示自己哪些总理应该深入钻研,反复学习或者注意听讲。对于自己有心得体会的地方也应做下记号或写出笔记。这样,听课时可以和老师讲的相比较,老师讲得好,对自己启发大,理解深,老师讲的不如自己想的,可以提出来,教学相长。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会学习是激发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唯一良方
吕叔湘先生强调:“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掌握方法,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1、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会学生提问题。①预习质疑: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先摘录疑难,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②精读质疑:学生在初步熟悉了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重点词语句子、文章的内容、结构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发问,促进学生思考。③总结质疑: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这时,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起到教学相长。
2、教给学生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
①初一入学就学生通读课本的“说明”,弄清本套教材编排的脉络,如初中语文的阅读教材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重点和编排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阶段(第一、二学期)联系生活水平,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分类编排;第二阶段(第三、四、五学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兼顾表达方式编排;第三阶段(第六学期)联系生活,着重培养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文按照其反映的生活内容兼顾文学体裁编排。这样,学生对初中阶段阅读教材就有个宏观的了解。
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他们读懂文章的具体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用不着教”的目标。学法指导不能急于求成,这是一个不断内化、不断吸纳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由少到多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具有阶段性,如初一侧重教学记叙文,教学时,我们要教给学生以记叙的概念、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以备学生学后能“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