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Cultureimage)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EugeneA.,1993年)物象(Physicalimage)与寓意(Conno2tation)是意象(Image)的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象是信息意义的载体,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寓意
是物象在一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意象的功能即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
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例如,“tomeetone’
sWaterloo”
(遭遇滑铁卢)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依赖着它本身所存在的语言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含的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宗教信仰、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直接影响译文准确性和文化性。
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
教文化的三位一体(thetrinity)确定了“三”的神秘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存在的量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然而“十三”却被视为凶数,对其避之惟恐不及,楼房的第13层,常用“12A”代替,飞机、火车、剧院等没有第13排,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的喜庆活动。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传统宗教文化中,认为双数是吉利的数字。人们喜欢双数的偶合意义,追求“好事成双”,渴望“双喜临门”,形容处世有方是“四平八稳”,形容交通便利为“四通八达”,百事顺心为“六六大顺”,美不可言为“十全十美”。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2.3 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如美国电影WaterlooBridge这一片名原意为“滑铁卢桥”。众所周知,1817年英国在泰晤士河上出资建造了滑铁卢桥,以此来纪念威灵顿公爵指挥英国军队打败拿破仑而取得的滑铁卢战役的胜利。如果依据英文直译成“滑铁卢桥”,乍一看,观众定会认为这是部与拿破仑打仗有关的战争片或介绍与该桥建筑有关的纪录片。但看过此片的观众都知道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中,有着许多与之相仿的神话传说。如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陕西省蓝田县一年一度的“蓝桥相会”等。而“蓝桥相会”的传说与Water2looBridge故事情节有着许多异曲同工之处。所以
译者把原名“滑铁卢桥”译成了“魂断蓝桥”,这样做
不仅避开了中国观众由于地城文化差异、背景知识缺乏而引起的迷惑;而且“蓝桥”这一隐含中国文化的意象能使观众一看到片名即刻领悟到这是部关于爱情的电影。再如电影Ghost这一片名如果直译为“鬼”,观众肯定会认为是一部恐怖片,但译者把它意译为“人鬼情未了”,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部经典的爱情片。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2.4 习俗人情的差异
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在我国大人小孩子过生日穿“生日新衣”是天经地义,而在美国英语中“birthdaysuit”则是“一丝不挂”的委婉语。汉语中的“自由恋爱”意为不受父母包办干涉的自由式恋
爱,而英语中的“freelove”则是“泛爱、滥爱”之意,
指未经合法结婚的自由同居。英语中的“blueroom”实际上是指美国白宫中总统会见至亲好友的接待室,而不是“蓝色房间”。汉堡包(Hamburger)、苹果派(applepie)在西方是“用来裹腹的廉价快餐”,多为旅游者和下层人士所用,而在中国却成了很受孩子们欢迎的食品。再如,“Theladywentuptheaislewithonemanandcamebackwithanother.”意为“这位女士同一个男人走了礼坛,却同另一个男人走回来。”它蕴含着西方文化中的婚礼习俗,即新娘由父亲带着走上婚礼的神坛,然后交给新郎。如若不懂西方这种婚礼习俗,就无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