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报》报道)
近年来,一些不法企业和商人道德缺失、坑蒙拐骗,致使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尤其是在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健康的食品领域制假贩假,令人发指,社会负面影响极大,从“三聚氰胺”到“苏丹红”,从“染色馒头”到“造假鸡蛋”,违背了最基本的道德操守,丧失了对社会最起码的责任意识,破坏了宝贵的诚信资源。
诚信这一底线,一直是个热门话题。不讲诚信,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和法律问题,大大增加了社会成本。究其根源,还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上述几起屡屡引发广泛关注的诚信缺失问题,虽表现为一些不法企业和商人的败德,但深层次的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风险急剧加大,而社会征信等信用体系依然缺失;另一方面则是当前败德行为的代价过低,并与违法行为代价过低的情况交织在一起,进而导致许多道德问题持续发生。
“无信则不立!” 笔者认为广东此举抓住了“牛鼻子”。建议除在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人群建立首批诚信档案外,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健全完善企业质量和产品质量的诚信档案,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通过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因为,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是商人的命根子,可想而知,一旦被曝光上了“黑名单”,还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这样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来了,就会让商人们明白一诺千金的道理,掂量一诺千金的分量,从而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