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柜员的绩效考核体系必须基于其工作性质进行合理设定,不能简单地将柜员视为利润中心,而应将其视为成本中心。考核指标应包括业务量、业务质量等,而非利润指标。业务量是考核柜员在考核期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业务质量则是柜员本职工作的准确率。柜员还应承担一定的营销任务,如日均储蓄存款余额、银行卡发卡数量、银证通、保险、基金的营销情况等。这些营销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是考核的一部分。
柜员需掌握相关规章制度、业务知识,以确保业务技能的熟练度。此外,柜员的工作能力、服务质量以及工作态度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工作能力是指柜员完成本职工作和推动部门工作的能力;服务质量主要指行内外客户对柜员服务的满意程度;工作态度则是指柜员对分行和本职工作的热爱程度。
业务量考核的难点在于如何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被考核柜员的业务量,并产生正面的激励效果。早期的业务量考核采用计时考核,通过统计柜员的工作天数来粗略估计柜员完成的业务量,这种方式存在着诸多缺点。一是考核结果误差较大,同样的工作时间并不能表明完成工作量是一样的;二是不能反映柜员的工作效率,工作效率有高有低,实际完成工作量必然有差距,计时考核方式不能产生奖优惩劣的作用,反而可能产生消极怠工的影响;三是不能区别复杂业务和简单业务,无法对柜员业务水平起到正向激励作用。
业务质量考核则是加强柜员操作合规性,防范操作风险、强化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银行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虽然存在人为诈骗因素,但有关柜员存在侥幸心理、没有严格按照银行规章制度操作,是诈骗分子成功的重要原因。如没有按照凭证要素严格审查凭证、未坚持验印制度、凭证未进行复核、未定期查库、开销户手续不全等等,这些行为很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对银行产生实质性危害。因此,银行必须加强柜员的业务质量考核。
业务质量考核即业务差错考核,是对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违反业务操作规范、产生业务差错、给银行造成损失的行为进行考核,并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业务差错种类繁多,如何对业务差错合理分类并确定考核标准成为考核的难点。银行应在科学界定柜员各类业务差错的基础上,按照危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并确定恰当的扣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