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优势视角不是“我瞎,我开心”——你怎么理解优势视角

admin

“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福利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质疑传统问题视角的服务,并探索最早的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优势视角理论迅速扩展到精神健康、老人、妇女、青少年、家庭服务、贫困帮扶、社会工作教育、社会政策倡导和文化优势挖掘等多个领域,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流派。优势视角与问题视角形成对比,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 引自童敏教授的文章《从问题视角到问题解决视角 —— 社会工作优势视角再审视》

在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这个词经常被提及。那么,优势视角到底是理论还是模式?人们对此有点混淆。优势视角理论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它关注个体的优点而非缺陷,旨在利用这些优点帮助个体克服挑战。与问题视角不同,优势视角认为个体具有解决问题的内在能力,强调个体的积极品格和资源,旨在促进个体成长而非修补缺陷。

问题视角的基本假设认为个体能力不足,需要专家介入解决问题;而优势视角则关注个体的尊严、价值和能力,认为每个人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克服困难。优势视角不仅是一种理论视角,也是一种研究范式、服务手法和人性观。

尽管优势视角在实践中受到肯定,但其理论体系并不完整,核心概念“优势”的界定在生态系统中存在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优势视角旨在提供人文关怀,但实践中有时被误解为回避问题,导致自欺欺人。正确的应用优势视角应关注个体的真正问题和需求,而非仅仅强调积极方面。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深入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和社会结构性问题,而非仅以激励性语言应对挑战。

优势视角最初在精神卫生领域兴起,原因在于这个领域需要关注个体的内在资源和能力。服务对象与其他个体的区别在于他们可能面临更大的心理挑战,这促使优势视角的提出。问题视角与优势视角的本质区别在于,问题视角更注重外部因素和个体的缺失,而优势视角则更关注内在能力和资源的挖掘。

在精神卫生领域,优势视角的实践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它不仅仅是强调个体的优点,更是要理解这些优点的来源,以及如何在特定环境中发挥这些优点。通过优势视角,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支持个体面对挑战,促进其自我实现和成长。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优势视角的理论框架,以及如何在不同领域更有效地应用这一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