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剧或美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 "God" 这一词,中文字幕通常会用 "天"、"神"、"主"、"上帝" 等词来表示,大家通常不会过分追究这些词之间的差异。但回到晚清时期,各教派对于 "God" 的中文翻译曾引发多场争论。今天,我们来看一下晚清时期 "God" 汉译之争。
一、天主教的翻译
唐朝时期,景教传入中国,当时的传教士在翻译造物主一词时,时不时会借用道教、佛教中的 "天尊"、"佛" 等词来表示。明末清初时期,天主教传教士难以确定 "God" 的中文用词,便用拉丁语 "Deus" 的音译词 "陡斯斗前" 代替。利玛窦在华期间,最初他选用中国典籍中的 "天" 和 "上帝" 来翻译 "Deus";后来,他了解到朱熹将 "天" 解释为一种义理,认为不符合 "Deus" 的意思,便弃用了,转而使用 "天主" 和 "上帝"。利玛窦去世后,龙华民反对 "天" 和 "上帝" 这两个译名,认为它们不能表现出 "God" 的真正含义。随后,多明我会、方济各会、巴黎外方传教会等传教差会进入中国传教,导致各种传教思想相互碰撞,利益冲突不断,"天" 与 "上帝" 的译名更是广受非议。
二、新教的翻译
1807年,马礼逊抵达中国,开始学习语文,并着手开展翻译《圣经》等工作。在《圣经》"God" 的翻译上,他选择用 "神" 一词,并未采用天主教的译名 "天主",理由是马礼逊认为天主教在华传教历史显示 "天主" 一词不被中国人所接受。
新教传教士中第一个支持 "上帝" 译名的是马礼逊的助手米怜,他认为 "神" 会使中国人误解 "God" 只是中国众多神明中的一个。而 "上帝" 是最接近 "God" 意思的。但米怜的观点并未得到马礼逊的重视,一直到麦都思时,"上帝" 译名才被广泛使用。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传教士可进入中国通商口岸传教,一时间,《圣经》汉译问题再次引起众人关注,许多在华传教士都希望可以翻译一部更完美的《圣经》译本。1834年,由于美部会想要扩大中国传教事业的印刷出版活动,中文圣经开始了第一次修订,此次修订是由麦都思、郭实腊主导,马儒翰、裨治文协助翻译的。他们重新翻译了马礼逊的《圣经》译本,其中 "God" 的译名一律采用 "上帝"。但成书后,遭到台约尔等人的反对。
1843年,在华新教传教士聚集在香港,举办了一场 "讨论《圣经》译本现状" 的会议,会议中,传教士译者们就 "God" 的译名展开了激烈讨论,麦都思等英国传教士主张采用 "上帝" 译名,而美国传教士则支持 "神" 译名,双方争论许久亦未能达成共同意见。会议结束后,这些在华传教士译者们各自撰写文章、书籍等来支持自己认可的译名。由此出现了 "译名之争"。
总结
晚清时期,传教士因 "God" 译名发生争执反映了不同权力之间的争夺。既有不同传教团体为在华势力展开的权力争夺,也有传教士自身为传教名望而展开的权力争夺,还有清朝皇帝与教皇之间的权力争夺,还有清官员之间以宗教势力为牺牲的权力争夺。同时,"God" 的译名所反映的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上帝"、"神" 这些词来源于中国古籍,其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知识。传教士来华传教并翻译其宗教作品时,选择中国文化中已有词语能更好地促进其传播,但同时这也是西方传教士文化中国本土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