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通过调动“情商”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教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可以说,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教材卡通画很多,数学知识一般与图画相结合,并且有较明显的故事情节。上课时我们老师只是问图上有谁美丽请你来说说这个故事。形容词一大堆,让学生一个一个说过去,这样几分钟过去了,还没进入主题,这种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实在无益,这只是表面的热闹、花俏,因此,我们必须真实的创设一种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教学的美是内在的、隐性的,数学教学一般不能像语文那样绘声绘色,直接描绘。当然,数学有时候是枯燥的,我们需要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也是看得到摸得到的。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必须讲究实效性,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
数学课的情境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就相关内容的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设臵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当在后面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教师对为什么要设臵情境,设臵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认
识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3、
现实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进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进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4、
思考性原则。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问题情境不要只是求一时热闹、好玩,只考虑到观赏性,而失去应有的“数学味”。要能够使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那么究竟如何提高数学课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淡化“生活味”,强化“数学味”
我们常说数学在生活中,但生活却不全是数学,数学与生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不认识到这种区别,一味把数学生活化,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应当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所应该有的“数学味”。
如一位老师在上《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问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学生都会回答:喜欢,老师再说:看来,每个小朋友都很喜欢。瞧,我们学校的小朋友正在开运动会呢!(课件出示主题图),操场上多热闹!你从图上都看到了那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用除法计算的问题这样,就很快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