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物质的防护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放射源**:放射源是指含有放射性物质,能够发射辐射的实体。它们根据密封状况分为密封源和非密封源。密封源如钴-60、铯-137等,通常应用于工业和医疗领域;非密封源如碘-131,常用于医疗示踪。
2. **放射源分类**:国际原子能机构将放射源按其危险程度分为五类,分别是Ⅰ至Ⅴ类,其中Ⅰ类至Ⅲ类为危险源,Ⅳ类和Ⅴ类对人的伤害相对较小。
3. **射线防护知识**:放射源发射的射线包括α射线、β射线、γ射线和中子射线,它们对物体的穿透能力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防护材料。例如,α射线可被纸张阻挡,β射线可用有机玻璃或铝阻挡,γ射线需要混凝土或铅,中子射线则可用石蜡等材料。
4. **防护手段**:为了防止或减少射线伤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距离防护**:增加与放射源之间的距离,以减少射线暴露。
- **屏蔽防护**:使用适当材料(如混凝土、铅)制作屏蔽体,以阻挡射线。
- **时间防护**:减少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降低风险。
5. **应对措施**:若发现放射源或疑似放射源,应立即采取以下行动:
- **远离现场**:避免接触和移动放射源,不要打开容器。
- **报告相关部门**:立即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通知专业人士处理。
了解和遵循这些防护原则,能够在处理放射性物质时确保人员安全和社会公众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