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组织行为学的五个阶段及其经典理论——从“管理科学”到“积极组织行为学”

admin

人类群体行为的奥秘

人类是群体性的生物,个人行为与群体行为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在社会中,人们在群体中的地位与感受对幸福感有着深远影响。无论是“朋友圈”、餐厅、酒吧中的临时组织,还是公司、政府、国家等群体,都遵循着独特的运行规律。

MBA学习让我了解到,人类内部行为规律早已有诸多学者进行研究,这就是“组织行为学”。它研究的是在组织中,个体、群体及领导者的行为及其效果。以前,我仅以为“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规律,但MBA课程让我认识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同样研究人类行为,只是侧重于公司群体中的表现。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经典理论,下面我将列举它们。

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主张“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旨在使工人和工厂主达到工资与成本的最佳平衡,实现持续生产。尽管这一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泰勒的理论包括制定作业方法、选择和培训工人、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等。

古典组织理论

古典组织理论侧重于组织的合理化,包括管理的一般原则和韦伯的理想官僚组织理论。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原则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要素。韦伯强调理想的官僚组织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

人际关系学和霍桑实验

人际关系学说关注心理需求,梅奥的霍桑实验揭示了非正式组织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并非由工作条件的改变引起,而是工人们态度的改变。这一阶段还发现了职工的“社会人”属性、非正式组织的影响力、提高员工满意度的重要性以及监督氛围与产量的关系。

行为学说

行为学说以人为核心,强调研究人、尊重人、关心人,旨在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有利于工作发挥的工作环境。现代管理强调以人为中心,从纪律研究发展到行为研究,从监督管理转向激励管理。

积极组织行为学

积极组织行为学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关注六方面:信心、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快乐/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复原力。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复原力都对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积极组织行为学旨在提高个体与组织的绩效,同时减少病状的发生频率,代表着组织行为学领域的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