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最早出现可追溯至泥盆纪,约三亿九千万年前,它们开始用肺呼吸。到了石炭纪,它们开始在陆地上生活。两栖纲(Amphibia)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其名称源自希腊文,意为“两种生存方式”。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个体发育有变态,具有水生脊椎动物与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以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以肺呼吸,具五趾型四肢等。两栖动物是最初具五趾型四肢的登陆动物,也是最早长出肺的生物。
水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些种类的成功登陆为脊椎动物登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再加上泥盆纪中期自然条件的变化,迫使某些鱼类也开始尝试移居到陆地上生活。经过长期的演化,某些鱼类的身体内逐渐分化出肺替代了鳃,从而可以直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适合于在水中游动的偶鳍也逐渐演变成能在陆地上支撑身体和爬行的四肢。终于在泥盆纪的晚期,最早的四足动物--两栖动物诞生了,这种承前启后的关键动物,开创了脊椎动物在陆地生活的光辉历史。
两栖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它们的出现让脊椎动物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此它们广泛分布于下面七千五百万年的各种生境中。两栖动物大到五尺多(一米半左右),也小到一厘米之下。两栖动物包括所有生没有蛋膜的蛋,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现生两栖动物皮肤裸露,通常表面无鳞、甲或毛发等皮肤衍生物覆盖,但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身体的湿润。两栖动物都是变温动物,体温不恒定,随着周围环境的温度的高低而改变,进而能变得同周围环境的温度差不多。
现代两栖动物皮肤裸露而湿润,通透性强,在湿润状态下为肺的辅助器官。有“毒腺”。心房2个,心室1个,新陈代谢率低,对潮湿温暖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强。头扁平而短,骨片少,骨化程度弱;枕髁2个。有颈椎和荐椎各1枚,躯椎和尾椎的数目因种类而异。肋骨短或无,无胸廓。主要由鼻瓣和口腔的动作将空气压入(而不是吸入)肺内。肩带悬于肌肉之间,腰带与荐椎相关联。指4、趾5。有内鼻孔、眼睑、泪腺和肉质舌。有中耳,耳盖骨与耳柱骨(镫骨)为本纲特有的复合结构;通过中耳可将声波传导到内耳。大脑分为两个半球。脑神经10对。
两栖动物以体外受精为主,卵生,卵小而多,除卵胶膜外,无其他护卵装置,幼体有侧线器官。刚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以鳃呼吸。它们成长过程中明显的变化有:①长出四条腿来在陆地上行走;②鱼鳃改为别的呼吸器,如肺;③皮肤变为可以防止透水的器官;④眼睛加了眼皮;⑤长出中耳膜。其中最明显的是长出四条腿来在陆地上行走。成体与幼体形态上的差别越显著(如无尾目),变态也越剧烈,对繁衍后代也越有利。两栖动物繁殖时候需要水,因为它们的卵要生在水里。一般来说,它们最后会离开水,但是并非所有两栖动物都是这样。在变态的两个阶段不能完全脱离水域或潮湿小生态环境。除了海洋和大沙漠以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的各种生境中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可达5000米。两栖动物绝大多数不能在咸水中生存,个别种能耐半咸水。在热带、亚热带湿热地区种类最多,南北温带种类递减,仅个别种可达北极圈南缘。有水栖、陆栖、树栖和穴居等。摄取动物性食物(蛙类蝌蚪刮取植物性食物为主)。成年的两栖动物都是食肉的,一般以蠕虫、蜘蛛和昆虫为食。较大一点的两栖动物还以小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甚至螃蟹为食物。鱼、蛇、鸟、兽等都能成为它们的天敌。
总鳍鱼类的扇鳍鱼类偶鳍已孕育着发展为五趾型四肢的趋势,显示了硬骨鱼类与两栖类可能有的渊源关系。现生两栖动物已十分特化,是两栖动物中残存的一部分,构成一个亚纲;古代已绝灭的两栖动物在晚古生代形成重要化石类群,构成两栖纲中的两个亚纲。古代两栖动物的头骨宽扁,头部骨骼比鱼类有所简化。眼孔已靠后,吻部相应加长。鳃盖骨系统消失。头骨后端出现了一对两栖动物所特有的耳凹。具中耳。鱼类里起悬挂作用的舌颌骨变成了耳柱骨(镫骨),成为中耳里第一块听骨。双枕髁。牙齿具迷路构造。具内鼻孔。脊柱开始分化。脊椎形态多样化,是分类的基础。两栖动物纲分为3个亚纲,两个亚纲已经灭绝。
迷齿亚纲Labyrinthodontia(灭绝):古代两栖动物中最主要的一类,包括鱼石螈目、离片椎目和石炭螈目。
壳椎亚纲Lepospondyli(灭绝):古老而又特化的一个类群,包括游螈目、缺肢目和小鲵目。
滑体亚纲Lissamphibia:所有现生两栖类及其化石,包括:无足目Apoda(或称蚓螈目Gymnophiona):170种;有尾目Caudata:350种;无尾目Anura:3,700种。三分之一要灭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晚期,科学家们就开始注意到两栖动物面临的生存困境,虽然先前已有研究表明不少两栖动物存在灭绝危险,但这项新研究所揭示出的严重程度仍让科学家们瞠目结舌:有1856种两栖动物面临灭顶之灾,占到全球两栖动物的32%。在全部5743种两栖动物中,有43%的动物即使生活在保护区中,他们的数量也在减少。“我们从来没有对其他物种进行过类似考证。当某些物种变得稀有或开始消失时,我们几乎总能知道原因,”研究小组负责人西蒙·斯图尔特说,“这让整个科学界感到震惊。”与之相比,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面临灭绝危险的物种比例分别为12%和23%。人类活动是主因。报告认为,造成两栖动物处境堪忧的原因主要来自3个方面。首先是栖息地减少。由于人类肆意砍伐森林、污染水源和破坏湿地,两栖动物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例如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活着一种大型陆生蝾螈,因为身上有淡绿色条纹而得名“虎纹火蛇”。但据美国联邦官员估计,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开发,这种蝾螈迄今已失去了75%的栖息地。造成两栖动物急剧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人类为饱口福或用作药物而大量捕食。最后一种原因则显得有些神秘。科学家们认为,很可能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疾病。调查援引哥斯达黎加一处森林的例子说,在1987年,该地区两栖动物数量还很稳定,但次年就急剧下降。到了1989年,该地区近40%的两栖动物物种灭绝。斯图尔特说,科学界广泛认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神秘疾病是罪魁祸首,但人们对此仍然束手无策。新闻纵深环境恶化的征兆然而,最让科学家们感到担忧的是,两栖动物数量减少实际上预示着我们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这最终将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威胁。15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一项调查,全球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在急剧下降。尤其是自1980年以来,已有122种两栖动物灭绝,更有近三分之一的两栖动物物种面临灭绝危险。这项调查是由6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学家做出的,他们历时3年对全球已知的5743种两栖动物进行了彻底普查,得出了一份名为“全球两栖动物评估”的报告。这是首次对两栖动物物种安全进行全球范围的评估。两栖动物被认为对外界环境变化最为敏感。它们湿润的皮肤具有可渗透性,因而遇到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时就会很脆弱。由于它们同时生活在水中和陆上,这就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环境遭到破坏,它们都将难以生存。报告让人们看到,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人类真得要和青蛙说再见。(北京晚报/尚军 盖明)(来源:北京晚报)新华网北京10月15日电(记者王艳红)全世界的青蛙、蟾蜍和蝾螈正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