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特征包括:
1. 呼吸系统的适应:两栖动物发展了肺呼吸能力,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氧气。这伴随着呼吸系统的进化,从单循环变为不完善的双循环。
2. 皮肤的变化:它们的皮肤开始角质化,以减少水分蒸发,尽管这种角质化仅限于表层1-2层细胞,不足以完全防止水分丢失,因此它们仍然依赖湿润的环境。
3. 运动能力的提升:两栖动物发展了五趾型附肢,以支撑体重和在陆地上爬行。这些附肢是从总鳍鱼的偶鳍演化而来。
4. 感官和神经系统的改进:它们的感官和神经系统,特别是听觉器官,得到了发展。中耳(包括鼓膜和听小骨)的形成以及大脑半球的完全分离,增强了陆生环境下的感知能力。
然而,两栖动物适应陆地生活仍有局限性:
1. 皮肤的角质化程度有限,不能完全防止水分蒸发,因此它们不能离开潮湿环境。
2. 繁殖依赖水环境:两栖动物必须在水中繁殖,卵子在水中受精,幼体也在水中发育和生活。
3. 运动能力受限:尽管具有五趾型附肢,但四肢尚不能将身体完全抬离地面,运动能力相对较弱。
4. 呼吸不完全依赖肺:它们的肺呼吸不够完善,还需要通过皮肤进行辅助呼吸。
5. 体温调节能力有限:两栖动物的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并具有休眠的习性以应对不利环境。
举例来说,大鲵是已知最大的两栖类之一,体长可达200厘米以上。它们的头大而扁平,雄性和雌性在肛部有明显的不同特征。大鲵通常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溪河深潭中的岩洞或石穴里,以蟹、蛙、鱼、虾及水生昆虫等多种食物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