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八识,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眼识——眼睛——色(形象);
2、耳识——耳朵——声dao(音声);
3、鼻识——鼻于——香(香奥之气);
4、舌识——嘴巴——味(各种味道);
5、身识——皮肤——触(感受冷热痛痒);
6、意识;
7、末那识,又叫污染识;
8、阿赖耶识。
在这八种感官中,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决定了前五种心理感官即意识的选择和认知功能。人们的意识不同,所以他们的反应也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基本上,人的五官是一样的,但每个人的反应行为是不一样的,关键是每个人的意识是不一样的。
扩展资料:
意识的活动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但意识的功能并非空穴来风。总是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就是“我执”的作用,即佛经上所说的第七识末那识,也叫污染识,这意味着总结了前六感的外部环境和感受,是人们长期记忆和保存的地方。
前七感所产生的思想、行为和思想,一般都不同于善恶,这就是“业”或“业因”。当一个人完成了他的生命,这些业力就像种子,所有这些都在第八识一阿赖耶识,并转世到其他领域。阿赖耶识是梵语,意思是包含由前七感创造的善恶业力。
大乘佛教时代,我们只说“六感”,即眼、耳、鼻、舌、身、心。大乘佛教发展成八感。正是在六感之后,我们才发展出末那识和阿赖耶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