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的解释如下:
规章;法则。榜样;模范。效法。量词。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就”“那么”;。表示因果,相当于“就”;。表示对比,相当于“就”;。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副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表示限制,相当于“只”“仅”。助词。用在数词“一”“二(再)”“三”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或原因。
拓展资料:
则(拼音:zé)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从刀从鼎,会用刀刻画鼎纹之义。刀刻“鼎”文具有稳定性,故用以作为准则。则的基本义是规范、准则。由准则引申为规章,再由规章条文的分项引申作量词。
“则”用为动词表示以……为准则、为标准。用作连词,表示时间上的相承或因果联系,也表转折,又在两个相同的词之间表让步。“则”作副词,用于表示肯定的判断。“则”用在序数词后,表示列举原因或理由。
文字源流:
由法则、准则的意思,“则”又能泛指普遍遵守的规定,如:原则,规则。准则、法则是学习的标准,“则”字引申为榜样、模范。成语“以身作则”也正是这个意思。“则”从法典规章又引申为遵守、效法,用作动词,如《论语·泰伯》:“惟天为大,惟尧则之。”两句话大意是:只有上天才是伟大的,而只有尧才能效法上天。
凡法典规章,其内容都不止一项,须分别款,一一开列,所以法典规章的一条一款一项,就称为一则。这样“则”又引申为量词,现代汉语多用于计量篇幅短小的文章,如两则新闻,三则寓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