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
因为不久前北京市下发了新中考方案,将适用于今年八年级(初二)的学生。主要的改动是将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小四门挪出考试科目,不再计入中考总分,改为考查科目,分A、B、C、D四等,“成绩用于毕业,在升学中参考使用”。
在过去,初高中的升学考试(择优考试)与毕业考试(合格考试)是分开来的。前者就是大家熟知的中考、高考,每门科目的成绩计入总分,高中或大学根据总分排序从高到低录取;后者被称为会考,成绩及格(100分卷面考60分为及格),所有科目会考成绩合格,即取得初中或高中毕业证。过去的会考相当于现在的“学业水平考试”。
现在北京史地生化小四门改为按分赋等,实质上是把这小四门从中考的择优科目变成了会考性质的科目,所以才有“成绩用于毕业”之说。至于“在升学中参考使用”,是让高中自行决定使用与否,还是对两个考生在中考总分相同时进行取舍,比这小四门的等级谁更高一些,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而仍计入中考总分的科目包括: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体育与健康,总共为6门,其中道德与法治将改为开卷考试。
一些家长觉得这样改挺好的:需要中考的科目少了,孩子的课业负担也就减了。这种看法得两看:如果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升入好高中没有执念,那自然是对的;如果家长还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上名校,那在五五分流的大背景下,择优选拔仍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们会比拼剩下六门的总分。为了增加区分度,这六门中考科目的命题难度有可能会上升。
另一些家长则不同意,认为在科目多时,孩子如果有一两门科目怎么也学不好,是可以补救的,其他科目学得好就行了,但现在中考科目减少了四门,这种补救空间就没有了。
后者认为将小四门踢出中考,对资质一般的普娃不利。一位网友说,TA一个远房表妹,今年刚在北京参加完中考,数学才考了80多分,愣是靠小四门接近满分把总分拉上去,上了个市重点,但是现在这个文件一出,2025年之后,像她这样的孩子基本就没机会了。
这种看法其实是有道理的。像数学与物理这样的科目,就算学生把书本中的每一个定义、定理乃至每一页都背下来,如果不理解意义与内涵,也无济于事。说到底,这些科目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及模式(结构、规律)识别能力,这是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的核心。如果这方面天赋不行,靠有经验的老师补课开小灶也未必有显著效果。
反之,史地生化小四门,历史被归为文科,地理、生物、化学被视为理科,但后者一般被视为“理科中的文科”,尤其是在初中阶段,这小四门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记诵,记忆力好或足够勤奋的学生有能力完美通关,拿到高分。考虑到中考、高考这样的择优选拔性考试,是对学子智力、能力的排序与遴选,那让物理、数学这样的科目留在中考范围内,而把小四门放到合格/达标考试范围内,是可以理解的。
北京在新中考方案的基本原则中写道:“培育学生科学精神,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选拔,更好发挥考试招生对提升国民素质、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促进作用。”而让天赋超群且对探索真理有好奇心的学子能够脱颖而出,而不是被湮没在一堆没有区分度的高分之中,是对一个“合格”的择优选拔性考试的基本要求。
不过,也有值得商榷的。如从2025年开始,北京把体育继续纳入择优选拔性的中考,且分值从40分提高到70分。
2022年的北京体育中考改为合格考,达标即满分,是不错的尝试。因为运动天赋与智力天赋一样,主要是天生的。体校要选拔有运动天赋的人才,进行相关的择优选拔性考试是合适的;如果要升高中,也可以像小四门一样,进行合格/达标考试才是合适的,否则就会对“促进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选拔”之目标构成显著的干扰。
最有运动天赋的与最有智力天赋的,这两种人重合度不会很高。两种择优选拔叠加一起,会导致:最有运动天赋及最有智力的人都很有可能去不了最好的高中,反而一类人会比较有优势:他们这两种天赋都不是最突出但结合得比较好,同时家境好,家长舍得投入,个人也愿意努力。把体育改为达标考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不少媒体均报道过“健身房里的初中生”。家长给他们在健身房办卡,以每小时几百元的代价延请私教给他们一对一辅导,让他们争取尽可能高的体育中考分数。这已经有违体育强身健体的初衷了,且进入青春期正在发育的孩子进行超强度的过度训练,对身体健康是适得其反的,初中生因此出现膝盖磨损、运动损伤的案例比比皆是。
北京中考通常被视为一个风向标,其怎么改,对其他地方的中考改革或有影响。因此,大家关切、分析与议论多是正常的。怎么考又会决定怎么教与怎么学,考试与教学如何才能真正与初衷目标相匹配,值得不断的探索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