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说宋代第一个著名的宰相赵普的故事。据《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赵普传》载: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门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意思是本来赵普读书很少,平素又不喜欢说话,所以人们总以为他没有读书。宋太祖赵匡胤常常劝告他,甚至于很严厉地批评过他。据说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门,指其榜问赵普曰:明德之门,安用之字?普曰:语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无言”。类似这样的故事,在宋人的笔记中还能找到一些。可见赵普的文化水平确实不高,连拟定一个门楼的榜额都不会,罗里罗索地叫做什么“明德之门”。宋太祖看了很不高兴,所以责问他为什么要加个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赵普实际上早已知道读书的重要,而且暗地里很努力学习。特别是对于《论语》这一部书,赵普读得烂熟。
所以后来在宋太宗赵光义做皇帝,有同朝的大臣讽刺赵普不读书,赵普就敢于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赵普读的书是不多,只读过论语一部书,不过我却以自己读过论语的学识一半来帮助太祖赵匡胤平定天下,用另外一半来太宗赵光义管理天下达到太平盛世。这句话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就是我赵普虽然只读了一部论语,就已经帮倒太祖和太宗二个皇帝,你们读那么多书又做了什么呢?(其实据考证,赵普读的书远远不止论语一部。)想不到后世人却把他的话断章取义,变成了“半部论语”,并且历代相传,居然成了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