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是方言。儿时跟老一辈住,是方言环境,后来的十几年里几乎未接触,有的词句懂意思但已经不会确切地翻译复述。去年在机缘巧合下接触了一阵子与方言有关的工作,一些较难的词语和表达像英语单词一样认真地记与跟读,一个月内进步迅速,听写从慢放五遍以上反复暂停才能写下,两周内水平就达到了只听匆匆一遍就可以。一年后,如今又不在方言环境里了,听的话没问题,交流慢(口语结巴),已经不能流利表达了。但一接触就能迅速融入,比学外语容易。(我没有在外地,一直在本市,当地现状就是少有这个环境。)不要说方言是自然就会的,我的本地长大的朋友一半以上都不会,只能达到几句问候语的水平,咬字和声调都像咿呀学语。(小学时代各处的宣传标语都是“说普通话,做文明人”,在学校说方言是要被批评的,很多父母从小就在家克制口音,不在孩子面前说方言,避免孩子沾染上地方腔。)对于不会的人来说,即使学习能力超强,巩固了二三四门外语,想用心去懂方言,但可能一辈子也融不进这个方言里了。有的本地人掌握得了外地方言,还是对当地方言不开窍。我同学的爸爸是外地人,来此结婚生子,我同学从小在此长大,方言流利,他爸爸二三十年了还是听起方言来不知所云,只能截出部分词语,听个大概,像我们第一次听隔壁省方言时一样。现在深感小时候那些家里刻意制止接触方言的同学,是一种遗憾。许多方言文字的梗,融合在普通话里玩,妙不可言。但这一辈的方言水平跟老一辈那种浑然天成的母语般的方言(老人们方言要比普通话强)水平是不能比的,只能等同于学得好的外语,未来的晚辈,根本就没有这个环境去接触,80后90后的年轻人即使懂,也基本不会用方言交流,00后已经几乎不会了。传承,比学一门陌生的外语还难,越长大越觉得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