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语)。茕茕孤旅,漫漫长途;空谷足音,透出悲凉。静态的造影,动态的剪辑;直白的素描,曲折的写意;无序的排列,有机的组合;拙似人工,巧若天成。鸡声悦耳,使人想起居家生活;晨月残天,使人生出别离忧伤;茅草旅店,说明人在旅途。不见人影,却见足迹,赶路何其辛苦,行者何其孤独!板桥区区,却是一道山村的风景;早春乍暖还寒,所以才有了夜来一桥霜的景观。静中含动,动中见静,一幅天然的画卷,写尽人在旅途的万千情状。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