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阐述教材内容
《智取生辰纲》被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单元内收录的都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的经典段落,旨在激发学生对这类作品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这类作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注重人物的语言、行动和细节描绘,在情节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情节紧凑,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精炼,生动流畅。《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由施耐庵所著,是我国文学史上首部全面描绘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体现了古典小说的卓越艺术成就。《智取生辰纲》出自《水浒传》第十六回,讲述了晁盖、吴用等人劫取梁中书生辰纲的经过。故事围绕“智取”主题展开,悬念迭起,明写杨志(押送生辰纲的头领)的警惕,暗写晁盖等人用计的巧妙,引人入胜,非常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斗智。通过这一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二、分析学生特点
我所教学的是初三学生,他们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能积极思考,善于交流,敢于表达,能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些学生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非常反感,对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对声、情、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情有独钟。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学习任务,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三、教学设想与目标
鉴于语言与时代间的差异,学生在阅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反复自主阅读文章。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杨志失陷生辰纲的原因,需要将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有关杨志的内容印发给学生,从中找到其性格上的弱点,这也是他失陷生辰纲原因之一。考虑到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感受力,并且接触过小说,能够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因此在组织本课教学时,教师如果仅对情节、语言、动作、心理等逐条分析,可能会使文章支离破碎,失去吸引力。因此,我设想利用多媒体课件,紧扣“智”字,深入挖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开启思维,有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 整体理解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 探讨“智”:杨志的智送与吴用的智取。
3. 分析主要人物性格及所处环境,围绕“智”深入探讨。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智”: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以及围绕“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文本对学生构成的阅读障碍,如元、明间白话文中的方言和古语,导致阅读理解的困难。
六、教学方法
1. 引导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节选部分之前的故事情节,尤其是熟悉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以破解教学难点。
2. 影视导入法:播放《水浒传》序幕,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3. 整体感知法:通过文本阅读和影视片段欣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为深入探讨“智”打下基础。
4. 合作探究法:以小组形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分析“智送”与“智取”及人物形象,实现教学重点的落实。
七、学习方法
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对课文节选部分之前内容的理解,解决教学难点。
2. 合作探究:在教师引导下,以小组形式完成对“智”的分析及人物形象的概括,实现学习重点的落实。
八、教学资源
1. 《水浒传》相关影视片段。
2. 《智取生辰纲》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流程
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导入新课、整体感知、合作探讨、名曲合唱。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印发课文节选之前的杨志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归纳、概括,为教学难点的解决打下基础。
(二)导入:播放《水浒传》序幕,激发学生兴趣,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三)整体感知:通过文本阅读和影视片段,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为深入探讨“智”做准备。
(四)合作探讨:小组合作,分析“智送”与“智取”及人物形象,实现教学重点的落实。
(五)名曲合唱:播放《好汉歌》,师生合唱,以轻松愉快的方式结束教学。
十一、教学设计亮点
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攻克难点,实现教学重点,注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课堂氛围民主、开放、互动,有利于学生持续发展。课件设计富有创新性、交互性、稳定性、实用性和可移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