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后,当时传统社会面临现实挑战,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的尝试。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以下是近代化探索的几个方面:
1. 经济领域: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领导洋务运动,涉及工业的多个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 政治领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未触及政治体制改革。
3. 思想文化:开始了“西学东渐”,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1895年至1919年,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展开,资产阶级成为推动近代化的主要力量。经济上,民族工业得到发展;政治体制方面,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事件;思想文化方面,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
1919年至1949年,近代化在曲折中前进,增加了新内容。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重要力量,政治内容转变为追求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中国近代工业化特点包括:受到内外阻力,发展缓慢;领导阶级多变,缺乏资本积累和技术准备;地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制约近代化进程的因素包括:资金、人才、技术的缺乏;传统思想的束缚;外部势力的干涉;决策失误;政治前提的缺失;动荡不安的客观环境。
近代化与民族民主革命紧密相关,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组成部分,而工业化的发展为革命提供了支持。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发展清除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