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聚咖

合聚咖

北京的海淀区,它为什么叫做海淀区

admin

  海淀区(Haidian District),隶属于北京市,位于北京城区西部和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区、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总面积431平方千米。区境介于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

  截至2019年,海淀区下辖22个街道,7个地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3133469人。元代初年,海淀镇附近是一片浅湖水淀,故称“海店”,即今日的海淀。1952年9月,海淀区正式命名,1963年1月形成现辖区域。海淀区高校云集,名胜古迹众多,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风景名胜都位于海淀区。

  2019年12月,成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首批试点单位。2020年6月,经中央依法治国委入选为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名单。10月20日,入选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名单。2020年,海淀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04。6亿元,同比增长5。

  9%。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80。0亿元,下降1。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823。0亿元,同比增长6。7%。海淀区历史沿革海淀区地名由来海淀区因区政府驻地海淀镇而得名。古代,海淀镇是一片浅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淀”。

  在湖边逐渐形成居民聚落,亦以“海淀”命名。“海淀”在历史文献中亦称为“海甸”、“海店”,史料记载最早见于元初王恽所撰《中堂事记》。海淀区建置沿革先秦周武王灭商分封诸侯,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架于燕。后燕国兼并蓟国,迁都于蓟,故今北京地区先分属于蓟、燕,后统为燕国辖地。

  战国时期,燕国沿边境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郡下设县。今北京西部、西北部属上谷郡,可能包括今海淀区境西北部分地区。秦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帝国建立,废止分封制,在全国实行郡县制。

  原燕国北部设上谷、渔阳等五郡,又在蓟城地区设广阳郡,辖域可能涉及海淀地区的有广阳郡(或上谷都)蓟县、上谷郡军都县。汉代汉高祖元年(前202年),西汉建立,在蓟城地区先后置燕国、燕郡、广阳郡、广阳国。新朝始建国二年(9年),王莽废广阳国,改设广阳郡(曾改名为广有)。

  东汉初,复置广阳国,后并入上谷郡;永元八年(96年)复置广阳郡。至西汉末年,海淀地区可能分属于广阳国蓟县、上谷郡军都县;至东汉末年,分属广阳郡所辖蓟、军都和昌平县。魏晋南北朝曹魏至北周,今海淀南部为燕郡蓟县辖地,北部在三国至北魏前期分属燕郡军都、昌平两县;北魏末年属军都县;东魏至北齐天保年间可能分属于军都县,及昌平、万年、广武、沃野等4个侨置县;北周时则分属于昌平、万年两县。

  隋唐五代隋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隋文帝杨坚下诏“罢天下诸郡”,实行州、县二级制度。燕郡、昌平郡等均废,属县直接由幽州统辖。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废幽州,置涿郡。今海淀属涿郡。唐,海淀在天宝元年(742年)前后可能分属幽州(范阳郡)的蓟、广平、广宁、昌平县和带州孤竹县(寄置),至五代后唐时,可能分属于幽都、玉河、燕平、蓟等县。

  两宋契丹天显十一年(936年)末,契丹进占幽、蓟、云等燕云十六州。会同元年(938年)十一月,升幽州城为南京,设南京道。金天辅六年(1122年)底,金国攻占辽南京,次年三月由北宋接管。北宋以原析津府为基础,设燕山府路,燕京改称燕山府。金天会二年(1125年)底,燕山府又为金国夺占,恢复燕京和析津府名称,并置燕京路。

  终辽之世,海淀地区分属于辽南京道析津府的析津、宛平、玉河、昌平等县;至金末,分属于中都路大兴府的大兴、宛平、昌平等县。元代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蒙古军攻占金中都。将中都改称燕京,中都路改称燕京路。至元元年(1264年)八月,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改称中都路。

  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大元”,次年二月改中都为“大都”,正式建都,中都路改称大都路,今北京地区绝大部分(包括海淀地区)属大都路,海淀南半部大体属宛平县,北半部大体属昌平县。明代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攻占大都城,随即将大都路(兼领大兴府事)改为北平府。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改北平为“北京”。二月,改北平府为“顺天府”,辖包括海淀在内的今北京大部地区。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称北京为“京师”,正式定都,原由北京“行部”管辖的京师地区顺天府等八府、二直隶州直辖于中央政府,称为“北直隶”。

  至明末,海淀仍分属宛平、昌平两县(州)。清代清袭明制,在北京设中、东、西、南、北五城,并将五城管辖范围扩大到近郊。海淀南半部和温泉、冷泉、北安河一带隶属于宛平县;北半部大部隶属于昌平州;延庆州有属地在境内。中华民国民国二年(1913年)1月9日,昌平州更名为昌平县。

  海淀区行政区划图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原京兆各县并入河北省;北京改名为北平,设北平特别市。海淀分属北平市和河北省的宛平县、昌平县、延庆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12月19日,北平市政府下令推行“地方自治”,设立市辖区,海淀地区属北平市辖域的地区分属北郊、西郊两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军占领,改北平为“特别市”,宛平、昌平两县初分属津海道、冀东道,1940年6月以后都隶属于“燕京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恢复“北平”名称,仍为“院辖市”,市辖区恢复以数字序号命名,西交区定名为十五区,北郊区定名为十六区。

  宛平、昌平仍属河北省。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12日—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北平绝大部分西郊地区,海淀属北平市原分属十五区(西郊区)、十六区(北郊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市政府新成立6个区,这些地区原来分别属大兴、宛平两县管辖。

  至1949年6月底,今海淀辖域分属北平市十六区、十七区、十八区、十九区、二十七区和察哈尔省宛平县、昌顺(昌平)县管辖。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7月3日,北平市重新调整市界和郊区行政区划,原十七、十八两区,原十六区新市区以北与由昌顺县划入之西北旺等5村合并为十六区,原十六区新市区以北地区,划归新的十六区。

  十六区的建立标志着以今海淀区辖域为主体的单一行政区域正式设立。建国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改名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十六区即成为首都北京的市辖区。11月1日,废止“昌顺县”名称。1950年8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变更郊区各区番号。

  第十六区改名为第十三区,第十七区改名为第十四区,第十九区改名为第十五区。1952年7月23日,河北省宛平县全县及房山、良乡两县部分地区划归北京市。海淀区(3张)1952年8月27日,北京市政府通知:(一)取消按数字番号命名市辖区的办法,将郊区划为东郊区(原第十区)、海淀区(原第十三区)、石景山区(原第十五区)等区。

  (二)撤销第十四区,该区原辖域以德胜门至清河镇的马路为界,其东划归东郊区(原第十区),其西(包括清河镇)划归海淀区(原第十三区)。德胜门关厢划归西四区(原第四区)。(三)划入北京市的宛平县辖区,除绝大部分并入新设的“京西矿区”外,北安河等村划归海淀区。

  自此,海淀区的名称确定,并沿用至今。1958年8月30日,海淀区实现人民公社化,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分别并入各公社。至此,海淀区现辖区域基本形成。1963年1月1日,原属昌平县的台头村、梁家园村正式划归海淀区,海淀区与昌平县的分界线北移至该两村以北。

  至此,海淀区的辖域完全形成,与周边各区、县分界线确定下来,延续至今。“文化大革命”中,海淀区机构名称多有更改,行政区划和建制变动多不规范。1978年10月以后,海淀区各级各类机构陆续取消“革命委员会”,各街道、公社恢复原有建制。1983年底,人民公社取消,海淀区在农村延续26年的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终结。

  海淀区行政区划海淀区区划沿革20世纪50年代,海淀区周边的清河、北安河、田村等地陆续划入区境。北部大半曾隶属于昌平县,是远郊区,1958年并入海淀区,成为近郊区。1954年起,现区境南部陆续设若干街道。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1963年实行城乡“分治”,重设街道。

  1968年撤销区人民委员会,在各级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设革命委员会。1981年取消区革命委员会,设区人大常委会和区人民政府。1984年结束农村人民公社体制,改设乡。至1995年底,海淀区辖17个街道、11个乡。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在海淀区东部和南部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包含海淀区境东、南和西南部,地跨海淀区16个街道(除香山街)和四季青、玉渊潭、海淀、东升、东北旺等5个乡的全部或部分区域。

  至2005年,北京市海淀区辖21个街道,5个镇,3个乡,2个地区。2005年底,玉渊潭乡被撤,原辖行政村并入万寿路等5个街道。海淀区社区分布图海淀区区划现状2019年,海淀区下辖22个街道,7个地区。海淀区人民政府驻海淀街道西四环北路11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名称110108001000万寿路街道110108002000永定路街道110108003000羊坊店街道110108004000甘家口街道110108005000八里庄街道110108006000紫竹院街道110108007000北下关街道110108008000北太平庄街道110108010000学院路街道110108011000中关村街道110108012000海淀街道110108013000青龙桥街道110108014000清华园街道110108015000燕园街道110108016000香山街道110108017000清河街道110108018000花园路街道110108019000西三旗街道110108020000马连洼街道110108021000田村路街道110108022000上地街道110108023000万柳地区110108024000东升地区110108025000曙光街道110108026000温泉地区110108027000四季青地区110108028000西北旺地区110108029000苏家坨地区110108030000上庄地区海淀区地理环境海淀区位置境域海淀区位于北京城区和近郊区的西部和西北部,与朝阳区、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和昌平区接壤,介于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总面积为431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

  53%。辖区呈不规则平行四边形,东、西两边长于南、北两边。东极点河北村与西极点阳台山相距约29千米,北极点双塔村与南极点吴家场相距约30千米。海淀区海淀区地质构造海淀区大地构造上处于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南缘、祁吕一贺兰山字形构造东翼反射弧与新华夏构造带交接部位,西部山区为北京西山隆起带,东部平原为北京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发育、构造形迹复杂,岩浆活动频繁。

  海淀地区除缺失太古界、震旦亚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地层外,其余从寒武系到第四系地层均有分布,岩性较齐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类均有出露。海淀区地形地貌海淀区最高点——阳台山山地海淀区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

  兼有山地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为6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36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5%左右。西部山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7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18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仅黄道岭处向东稍有延伸至百望山,呈东西走向,将海淀区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以此山为界,山之南称为山前,山之北称为山后。

  温泉、冷泉、韩家川以南及香山、青龙山一带,山势低缓,属低山丘陵,一般海拔200—600米。平原残丘有玉泉山、万寿山、田村山等。海淀区内最高峰为苏家坨镇的阳台山,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街道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左右。山区海淀山区分布于区境西部,山体主要属中生代燕山构造旋迥,晚期造山运动形成,至今约6000万年。

  山体剥蚀,风化强烈,山谷多呈“U”形。按山体走向和山脊海拔高程差异以苏家坨镇寨口沟,北北东向断层为界,可分为两个部分:从原聂各庄乡北部区界到原北安河乡寨口沟称大西山,原北安河乡寨口沟以东山区部分称小西山。平原区海淀区平原属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分两部分:百望山以南称山前平原区,百望山以北称山后平原区。

  山前、山后从气候、降雨、到水资源赋存情况都有明显差异。山区周边与平原之间,有宽1—2千米过渡地带,山后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50—100米之间,山前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60—100米之间;过渡地带东部是海淀区主要平原区,山前平原区由永定河洪冲积扇和清河洪冲积扇组成。

  山后平原区,主要由南沙河数个冲洪积扇和南口冲洪积扇共同构成。海淀区气候特征海淀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风小光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春季(4月6日—6月5日)61天。

  多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但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沙。冷空气活动仍频繁,冷暖多变化,日夜温差大。夏季(6月6日—8月31日)87天。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气温高,雨水多,形成雨热同季。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于夏初。秋季(9月1日—10月25日)55天。

  天高气爽,冷暖适宜。气温逐渐下降,降水显著减少,日照时数较长。平均气温比夏季低8℃—9℃。冬季(10月26日—次年4月5日)162天。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是全年最冷月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季节。气温海淀区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

  1℃,常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1℃—19℃之间。气温有明显日变化,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15时至16时,最低气温出现于日出前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因季节而稍有差异,夏季为5时左右,春秋季为6时左右,冬季为7时左右。年平均日较差为11。2℃。降水海淀区降水量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季变化很大,多集中在夏季。

  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8天,降雪日数为9天—10天,积雪日数为11天左右。平均初雪日期为11月28日,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10日。风海淀区夏季多吹偏南风,春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北风转南风,晚间南风转北风。每年3月—5月是大风集中季节。

  最大风速是33米/秒。大风多出现于12月和第二年1月、3月、4月。夏季也出现短时雷雨大风。日照海淀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4。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日照时数5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蒸发海淀区春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蒸发量白天大于夜间,平原大于山区。

  年平均蒸发量为1900。4毫米。年内主要的蒸发月份是4月—6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814。9毫米,月平均蒸发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占全年的43%;11月—2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282。6毫米,月平均蒸发量不超过100毫米,占全年的15%;其他各月平均累计蒸发量802。

  9毫米,占全年的42%。海淀区水文概况北京市最大的湖泊——昆明湖海淀区水域面积在北京近郊区居第一位,历史上湖、泉众多,河流交错,是金中都、元大都重要地表水源地。至明清,玉泉水系成为北京城唯一的地表水源地,南长河则是向京城输水的重要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挖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把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之水引入玉渊潭、昆明湖。

  河流高梁河高梁河又名高梁水。水有二源,首见于《水经注》:“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经燕王陵北,又东经蓟城北,又东南流。”即把一部分灅水(今永定河水)从梁山(今石景山区金顶山)南,引入高梁河为上源。两水在白石桥附近汇合,又东流至德胜门一带分两支,一支向南过“三海”、天安门、天坛,再东南流。

  另一支沿今北护城河向东,经坝河至通州入温榆河。金、元以后高梁河上源被南长河所代替,仅从紫竹院东流至高梁桥一段仍保留高梁河名称。北长河北长河位于玉泉山东,是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输水属通惠河水系,排洪属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闸,终于青龙闸,长2千米。

  北长河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龙闸废。1977年昆明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长河一部分河道,终点改至三院闸的颐和园分水闸,河长缩短为1。2千米。流域面积3。4平方千米。南长河南长河又名玉河,起点为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南流至麦庄桥,折向东南,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全长10。

  8千米。金代建都北京后,修建了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北京城的生命线。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绣漪桥至长春桥3。1千米的河道,起点改在京密引水渠长河闸。清河清河因水质清冽故名。

  清河从安河闸起东北流,经肖家河、朱房村、清河、河北村、立水桥、沈家村、沙子营后入温榆河,长28千米,流域面积150平方千米。清河水源有二:一是西山之山洪及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二是玉泉山泉水沿北长河进青龙闸在安河桥汇入。1978年治理清河,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为23。

  7千米,海淀区境内长12。5千米。小月河小月河原小月河源于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入清河。1985年进行扩建治理,将原小月河及西北土城沟组合称小月河。现小月河起自明光寺学院路雨水下水道出口,经黄亭子、祁家豁子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至清河入清河。

  小月河长10。25千米,流域面积27平方千米。南沙河南沙河温榆河支流,发源于苏家坨镇鳌鱼沟,汇沙涧、柳林、周家巷、东埠头、章村、崔家窑六大排洪沟水,东流至东玉河村北出海淀区境,再东流与北沙河交汇,同入沙河水库,出水库后入温榆河。主河道自京密引水渠至海淀区、昌平区交界处长16千米,流域面积210。

  1平方千米。是山后地区主要排洪河道。北沙河北沙河位于海淀区最北端,其中段为海淀区与昌平区界河。北沙河是温榆河支流,元代称“双塔河”,古代曾是漕运河道。源于昌平区四家庄,东南流,于双塔村西北进入海淀区,再东南流至梅所屯东北出海淀区界。又左汇虎峪沟、东沙河水东流入沙河水库。

  海淀区境内长7。1千米,流域面积3。4平方千米。莲花河莲花河位于海淀区最南端,广安门西,古称洗马沟。源于莲花池水,东南流,是古蓟城的供水河流,金建中都曾将其圈入城中。明代将其截入南护城河,纳入通惠河水系。1952年,在莲花池以西沿丰台与海淀区分界处开挖8。

  54千米长的“新开渠”,以排放石景山区一带雨、污水。1953年治理莲花河时与南护城河脱离,直接汇入凉水河。海淀区境内长度4。76千米,流域面积9。31平方千米。湖泊昆明湖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初为自然湖泊,源于玉泉诸水,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

  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汇入,并扩大疏浚,成为向京城供水的一座蓄水库。清乾隆年间将西湖向东、南两面扩展,周长30多里,成为北京最早、最大的人工水库。乾隆十五年(1750年),更名为“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占全园面积的3/4。福海福海位于圆明园内,面积在园区诸湖泊中最大,为34。

  48万平方米。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水系逐渐淤塞。1984年整修圆明园,疏浚福海,逐渐修复水系,1995年园内水面面积恢复至80万平方米。紫竹院湖紫竹院湖位于紫竹院公园内,水域面积15。5万平方米。初为天然湖泊,后因湖旁建有“紫竹禅院”庙宇得名。

  湖底洼地有泉涌出,是古高梁河发源地之一。因南长河广源闸段水位落差较大,船只难于直航,该湖便辟为藏御舟的别港,后因湖泊逐渐淤高,被垦为稻田。1953年3月,改造治理紫竹院,废田还湖,建进、退水渠,设进、退水闸,使湖水与南长河相通。玉渊潭玉渊潭东临钓鱼台,西临西三环中路,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处30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

  初为天然湖泊,是古蓟城和金中都的供水源地,元代时水面10顷有余。清乾隆年间,疏挖南旱河流经玉渊潭,并扩大水面,建出水闸,使玉渊潭成为北京城西部蓄水调洪湖泊。名泉海淀区历史上名泉众多,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于20世纪70年代断流干涸,如玉泉、万泉、双清泉、黑龙潭泉、温泉等。

  卓锡泉卓锡泉又名水泉,是碧云寺水泉院里清泉。泉出石根,冬夏不涸,水质甘甜爽口,缓流淙淙若琴声。泉水汇而为池,清澈可以照人。灵泉灵泉位于大觉寺。大觉寺初名清水院,寺因泉名。泉旁所立明碑“灵泉”。泉水源自后山,伏流地下,出露后汇入龙潭池中。池中置有笔架形小山,腰部有洞,泉水从石龙口喷出流入洞穴,形成“喷泉射窦”景观。

  池中之水又分南北两股顺山势蜿蜒流淌,似“二龙戏珠”,最后通过石刻水兽之口流入山门内功德池中。金山泉金山泉因源出北安河村西3千米的金山寺山门前石隙,故名。泉水清凉甘甜,为京西名泉之一。金山泉流量稳定,常年不减,日出水300立方米左右。海淀区土壤类型海淀区受地质、气候、地形诸因素影响,土壤具多样性:山地垂直带明显,棕壤及地带性褐土交错分布。

  山地自高到低,土壤分山地棕壤、淋溶褐土、普通褐土、潮褐土、褐潮土、潮土等类。山后倾斜平原广泛分布潮土。山前平原褐土与洼地水稻土相连。海淀区植被条件海淀区受地貌、气候、土壤的影响,从山区到平原,植被具较明显的分带特征。海拔较高地方分布着中生、耐瘠薄、抗寒性较强乔灌木及草本。

  山坡地上线主要是野生草本群落、杂灌木及少量次生林植被。下线为人工林、果树、野生杂草和灌木丛。海淀区自然灾害海淀区历史上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干旱、洪涝、大风、冰雹、虫害等。海淀区自然资源海淀区水资源地表水资源:京密引水渠和永定河引水渠通水后,每年向海淀区供水0。

  6亿—0。8亿立方米,最多年供水达1亿立方米。北沙河与莲花河多年平均总入境水量为0。2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地下水占海淀区多年平均用水量的80%。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按贫富可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单元:一、四季青地区为富水区,面积约130平方千米。二、清河地区为次富水区,面积100平方千米。

  三、山后地区为贫水区,面积130平方千米。海淀区野生植物据《北京植物志》载,海淀区共有野生植物3门2纲111科614种。其中蕨类植物门9科20种,裸子植物门2科2种;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81科426种,单子叶植物19科166种。海淀区野生动物哺乳纲:主要有狼、狐、猪獾、狗獾、家蝠、草兔、刺猬、岩松鼠、狍子。

  鸟纲:主要有乌鸦、喜鹊、灰喜鹊、山鸡、啄木鸟、猫头鹰、苍鹰、家燕、山雀、家雀。爬行纲:主要有草蛇、蝮蛇、锦蛇。两栖纲:主要有青蛙、林蛙、蟾蜍。海淀区矿产资源泥炭:主要分布在温泉、冷泉、苏家坨一带,储量约为340万吨。砖用黏土矿:广泛分布在平原区,区内最大的黏土矿是西六里屯黏土矿,为中型工业矿床。

  砂石矿:砂石矿主要分布于永定河流域;基岩碎石矿的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含量为95%—98%,次为白云岩、石英和少量的磁铁矿,主要分布在温泉村南,储量为37。5万吨。制灰灰岩矿:分布在海淀区温泉镇。其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次为白云石、燧石,储量为40万吨。

  花岗岩:分布在北安河至西山农场一带,车耳营地区花岗岩储量为127万立方米。石墨矿:位于苏家坨镇南安河村,固定含碳量甚低,最高为43%,总储量为3万吨。矿泉水:集中分布在四季青、温泉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