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过后,大地开始从冬眠中苏醒,冰雪融化,草木逐渐萌芽,花朵依次绽放。两个月后,燕子翩翩归巢,随后布谷鸟的歌声随之而来,标志着夏季的炎热开始,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节。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转为黄色,随秋风飘落。北雁南飞,田间草际的昆虫消失,大地呈现出衰草连天的景象,为寒冬的到来做准备。在全球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这样的季节循环年复一年。
古代劳动人民早就注意到了草木生长、候鸟迁徙与气候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这些自然现象来指导农事。杏花绽放意味着耕种的季节来临,桃花盛开则暗示着种植谷物的时机。布谷鸟的歌声,如“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则是大自然的语言。我国古代的农谚中,蕴藏着丰富的物候知识,这门学科随着近代的发展,成为专门研究动植物与气候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物候学。
物候学通过记录植物生长和动物活动的变化,如桃花开放、燕子归来,来揭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它是活生生的“仪器”,比气象仪器更复杂灵敏。在农业生产中,物候观测的数据对于判断适宜的种植时期非常实用。例如,1962年北京的物候记录显示,一些花卉的花期比前一年晚,这直接影响了作物的播种时间,若能及时调整,可以避免低温对作物的损害。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包括纬度、经度、海拔高度和历史变迁。纬度越高,春天来得越迟;靠近海洋的地区,春天来得较晚。海拔越高,植物的生长活动越晚。此外,历史气候变化也会影响物候现象。物候学的应用广泛,如帮助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种子采集时间,甚至可以用于引种和防治害虫。
物候学对于农业丰收至关重要。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物候观测的精确性,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以期促进农业的更大丰收。在广阔的山区,开展物候观测对于农业发展同样关键,因为这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还有待深入研究。
扩展资料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